“文化遗产日”南宁活动多 风雨桥上体验精湛工艺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记者 陈蕾)6月11日是中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今年主题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昨日,当收藏爱好者们齐聚广西博物馆交流收藏心得时,南宁市各文化场馆推出的特色活动也为南宁市民带来了别样的体验。
走进广西图书馆一楼大厅,雅致古朴的书香氛围扑面而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中华再造善本》专题展”让读者第一次见识到了珍贵的古籍。为了加深大家对古籍保护的认识,图书馆还特别安排了古籍修复、装订体验和传拓技艺。在古籍修复区,8岁的黄子健正手拿锥子给古籍钻孔,接着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穿针引线。 传拓技艺同样令读者们兴致满满,尤其是细心揭开拓好的纸张时,印在上面的隽永古文和行云流水的画作让人感受到了古人的隐逸情怀。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露天展示园,游客们穿行于侗族的鼓楼、戏台和风雨桥,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侗家村寨。风雨桥上,来自柳州三江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木工杨”第九代传人杨孝军正等着向大家传授绝活。虽说大家挑战的只是干栏建筑模型,但是看着一个个零碎部件,大家都不敢轻易动手,担心做错了一个步骤就要全部重来。在杨孝军的指导下,大家分成几个小组各自搭建模型的不同部分,最后齐心协力将各个部分组合成精巧美观的干栏建筑,体验了一回传统工匠的成就感。
由南宁博物馆和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的“跟着专家去考古”活动邀请市民们来到了三岸明代窑址考古现场。若是以普通人的角度,这个位于邕江岸边的考古现场似乎只是几个大型的土坑。“古代人为什么要选择这里烧窑?”“沿着山坡而建有什么特别的用处吗?”“古代人烧的瓷器主要有哪些?”随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覃芳的讲解,一幅明代窑工烧窑的场景渐渐清晰起来,更令大家感到惊叹的是,从选址到窑的型制、烧窑的过程都充满了古人的智慧。
编辑:周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