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电商进了贫困村
砀山县高寨村位于黄河故道核心区,是当地水果主产区。但因为销售渠道不畅、销售理念落后,村民们没有通过水果种植富裕起来。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扶贫干部将电商引进村里,希望通过电商小平台对接全国大市场。
高寨村位于砀山县葛集镇东北部,古黄河就从这里蜿蜒南下。因为独特的土地条件,高寨村绝大多数村民以水果种植为生,眼下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梨花美如仙境,让你很难想像梨花掩映的高寨村是砀山典型的贫困村。村党支部书记徐伟说:“我们村比较大,五六千人,人均收入一年5000元,贫困户200多户,低保户100多户,80多个老党员。”
徐伟是省人防办下派到砀山县的扶贫干部、高寨村的党支部书记,2014年10月到高寨村履职后,他就开始认真调研村民致贫的原因。
“我写的第一篇扶贫日记,就是“丰收未必富,首因是销路”。我们整个砀山县到处都是水果,村民们收了果子,就被动在家里等着上门来收,那个价格都是比较低的,在市场上销售2、3块钱一斤的苹果,商贩基本上给一块五、一块七。”
2015年秋天,村里的水果大丰收,但村民这种被动等市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后果——苹果、梨子大规模滞销。
记者:“现在滞销比较多的一户家里还有多少?”
高寨村村民高志奇:“一家都有一万多斤吧,我家卖掉两三千斤,还剩一万斤。”
记者:“之前没有陆续的卖吗?”
高志奇:“我们这边一般都是等收购商来收的。”
记者:“今年没来吗?”
村民:“来了,很少很少,你看村里也没有那种大汽车。砀山苹果今年可以说是全国价格最差,最低。往年根据市场价是一块多钱一斤,今年三两多的苹果才四毛钱一斤。”
记者:“那如果卖不掉?”
村民:那就坏掉了,现在已经开始坏了。卖掉就有收入,卖不掉就可以说上年的收入都给打掉了,今年肥料钱也没有了,这样子。(录音止)
为了帮助村民卖水果,徐伟注册了村集体的淘宝商铺和微店。
徐伟:“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其他渠道的物流成本、推广费用太高,我们的力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整个砀山县到处都是水果,宿州市也是这样,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对接全国市场。电商肯定是个销售渠道,不可估量。如果能把互联网+和农产品包括整个农资市场结合起来,这确实是个很大的前途。”
徐伟:“你看这个就是我们的高寨绿果,去年12月份开的,刚开了三个月。”
记者:“我看网站做的还有点粗糙啊?”
徐伟:“是的,图片都是我自己照的,不是专业的,不好看。现在的客服、网店设计、接单就我和吴书记两个人,太忙了,来不及优化了。”
记者:“现在销售额多少呢?”
徐伟:“这两天量比较大,一天都是一千多箱,一箱28块钱,两三万块钱吧。一天至少一千单。”
徐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高寨村所有的苹果都能从线上销售,村民们一年的销售收入要增加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一百。“他到地里来收的,市场上能卖两三块的,他最多给你一块五、一块七,现在给的更少就一块,那我们自己网上卖,肯定不存在这个问题。一亩地一年基本能产8000斤苹果,你就按照一斤(增加)一块钱来算,(一亩地)能增加8000块钱的收入。我希望通过电商,让高寨村能脱贫致富。”
但是,村里的一些村民对电商的发展还是心存顾虑。 村民高志奇:“对农村电商扶贫我有两个态度,一个是肯定:电商是个大平台,你有能力抓住电商,肯定能带动很多人;一个是否定:只有能人能做起来,但普通人不会做店,他还是等收购。我们(村)的淘宝店太小,而且没有人,包装请的都是老百姓。最希望是有人力,懂电脑的人力,还有就是场地和设备,现在我们都在大队部包装,场地太小了,也包不过来。政府要培训专业化,要成立相应的机构部门。”
徐伟说,村民提出的问题,他解决不了,但他会把这些问题带到砀山县政府会议上,他相信等我们六月份再去的时候,至少会有一个清晰的解决思路。(记者:丁建明、任荣荣、唐蓓、陶政)
记者手记:
在农村,致贫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本地市场空间狭小,产品结构趋同,像高寨村这样,即使教会农民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也可能因为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了好价钱,而使农民“丰收未必富”,这就是大家关心的“农产品上行”问题。
2014年,国务院第一次把电商扶贫纳入到整个扶贫的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中来。电商扶贫与以往传统扶贫最大的区别,是让本地的贫困村、贫困户能够绕开本地市场,直接对接全国的大市场。
在我们采访中,高寨村村民担忧的问题,也是现在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痛点,比如说物流最后一公里、人员素质、设备投入以及本地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等等。砀山县是国家“电商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县,我们期待,砀山县政府能够在这些问题上先行先试,把农村电商发展与精准扶贫更好、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出有砀山特色的农村电商,能为全国“农产品上行”提供一种思路、一条路径。
【 编辑:李香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