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广西研发事业发展的状况及对策思考
目前,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在复杂的内外环境和较大的下行压力作用下,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研发事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较大冲击,但是挑战越大意味着机遇也就越大。新常态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能力来实现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失衡转向优化再平衡,调控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预调微调等现实情况,这既是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也是提质增效的新动力,同时也为研发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一、广西研发事业发展现状
2014年广西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111.9亿元,比上年增长3.9%;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4.1万人年,比2013年增加477.1人年;研发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91.7亿元,增长5.0%;专利申请9237件,增长25.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028件,增长33.7%;科技研发机构由上年的825个,增加到2014年的847个,增长2.7%。
(一)R&D经费内部支出持续增加
近年来广西R&D投入总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14年,广西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总量为111.9亿元,比2013年增加4.2亿元,增长3.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71%,投入总量在全国排第23位,在西部排第5位;投入强度在全国排第24位,西部排第6位(见表1)。
分执行部门看,企业仍占主体地位。2014年广西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85.9亿元,比2013年增长3.9%,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76.8%,基本与去年持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84.9亿元,同比增长3.9%,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75.9%;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分别为11.4%和8.3%。企业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中继续保持稳固的主导地位。
分行业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014年广西R&D经费支出亿元以上的行业有17个(见表2),其R&D经费支出合计为106.2亿元,比2013年增长6.0%。这17个行业中,除了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等4个行业外,其余13个都属于制造业。其中,汽车制造业居首,R&D经费支出27.3亿元,比2013年增长6.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8.3亿元,增长23.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4亿元,增长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6.4亿元,增长13.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9亿元,增长33.2%;教育行业9.3亿元,增长12.0%。超亿元行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重为94.9%,比2013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二)R&D投入结构趋于优化
1、经费支出结构优化
一是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占比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对事物原理和客观规律的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基础、自主创新的源泉,研发经费中科学研究比重偏低意味着企业把主要精力用于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不足。2014年,广西科学研究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18.6%,比2013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结束了长期以来持续下降的趋势,整个研发经费在投入结构上趋向科学和合理。其中,基础研究支出7.8亿元,增长42.9%,占R&D经费支出比重7.0%,比2013年提高1.9个百分点;应用研究支出13.0亿元,增长5.8%,占比11.6%,比2013年提高0.2个百分点,试验发展支出91.0亿元,增长1.3%,占比81.4%(见图1)。
二是政府投入力度加大。从R&D经费投入的三种来源来看,虽然企业仍占主体,但政府投入的资金所占比重有所提升。2014年广西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82.6亿元,比2013年增长2.7%;政府资金23.4亿元,增长11.3%,占整个R&D经费支出的20.9%,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
2、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大力培养和广泛吸纳高科技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2014年,广西从事R&D活动的人员6.5万人,占全部科技人员比重为60.8%,比2013年提高0.3个百分点。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4.1万人年,比2013年增长1.2%。在全部R&D人员中,硕士学历人员12272人,比2013年增长3.4%,博士学历人员4475人,增长3.8%,博士学历人员和硕士学历人员共占全部R&D人员的25.7%,比重较2013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科技队伍整体素质更加优化。这一特点在研究机构中也表现的比较明显,2014年广西研究机构中博士学历和硕士学历人员分别为2705人和4675人,分别比2013年增长30.8%和19.7%,占研究机构R&D人员的比重为32.3%,比2013年提高5.8个百分点。
(三)研发项目保持增长势头
2014年,广西R&D项目(课题)共2.3万个,比2013年增长2.5%,项目(课题)参加人员折合全时当量3.7万人年,比2013年增加129.4人年,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91.7亿元,增长5.0%,平均每个项目投入经费39.6万元,比2013年增加0.9万元。
从项目(课题)来源看,广西研发项目投入主要源于地方科技项目和本企业自选科技项目。2014年,两类研发项目共1.6万个,占全部研发项目数的68.4%,占比提高1.7个百分点;参加人员折合全时当量3.0人年,占全部研发项目参加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80.1%,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项目经费内部支出79.6亿元,占全部研发项目经费内部支出的86.8%。
从执行部门看,过半数R&D项目集中在高等院校,而R&D项目经费投入的主要力量却是企业。2014年高等院校R&D项目1.7万个,比2013年增加228个,占广西R&D项目总数的72.8%,企业的R&D项目3404个,比2013年增加361个,仅占全部R&D项目的1.6%,但R&D项目经费支出79.1亿元,增长5.6%,占全部R&D项目经费支出的86.3%,其中,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R&D项目经费支出69.5%,占全部R&D项目经费支出的75.8%。
(四)研发产出活动卓有成效
2014年,广西全社会专利申请数9237件,比2013年增长25.1%,其中发明专利6028件,增长33.7%;专利授权数1206件,增长29.1%,其中发明专利594件,增长30.0%;有效发明专利总量4561件,增长40.4%;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6880.3万元,增长1.4倍;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427个,增加206个;发表科技论文32145篇,增长1.7%。分执行部门看,企业以申请专利为主,2014年专利申请4881件,其中发明专利2449件,有效发明专利2684件,分别比2013年增长7.8%、8.0%、41.4%,占全区的比重分别为52.8%、40.6%和58.8%。高校以发表科技论文和出版科技著作为主,2014年发表科技论文24732篇,出版科技著作588种,分别占全区的76.9%和84.7%。
(五)研发机构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广西全区有各类研究机构847个,比2013年增长2.7%,研究机构R&D人员2.3万人,增长1.4%。
广西全区研究机构拥有的单位数和研发人员数较上年均有所增加,从执行部门看,企业仍是主体,高等院校增幅最大。2014年企业的研究机构数为461个,占全部研究机构数的54.4%,R&D人员1.2万人,占全部研发机构R&D人员的52.3%。其中大中型企业的研究机构数267个,占全部研究机构数的31.5%, R&D人员1.0万人,占全部研发机构R&D人员的44.6%。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数、R&D人员和R&D经费支出费用分别为233个、0.4万人和1.7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25.3%、25.3%和22.1%。
从机构组成类型看,绝大多数为单位自办。2014年广西全区研究机构中单位自办的机构是668个,占全部研究机构的78.9%,拥有R&D人员1.6万人,占全部研发机构R&D人员的71.1%,R&D经费支出30.5亿元,占全部研发机构R&D经费支出的68.1%。
二、广西研发事业面临的挑战
(一)投入强度在低水平徘徊
虽然广西研发经费总量维持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速明显回落,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研发投入质量不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被广泛采用的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同时也是反映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指标。2014年,广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71%,比全国水平低1.34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24位,不但停滞不前,且显露出了下滑的迹象(见图2)。R&D投入强度偏低,使得企业仍处于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发展阶段,整体没有进入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导致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研发,乃至影响到企业的长期生存,进而阻碍整个广西研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和警惕。
(二)参与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少
2014年广西在调查的6934个单位中,有R&D活动的单位为695个,仅占全部调查单位的10.0%,与2013年持平。在全部调查单位中科研院所121个,有R&D活动的单位为79个,占科研院所调查单位的65.3%;高等院校51个,均有R&D活动;企业6594个,有R&D活动的企业为492个,仅占企业调查单位的7.5%。企业作为广西研发的主体,在单位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参与研发活动的单位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事业单位相比却明显偏少,说明广西的研发水平和研发规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偏低
广西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整个产业技术密集程度很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从总量看,2014年广西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7.2亿元,仅占整个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的8.6%,研发人员3668人,占比11.5%;从强度看,广西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投入强度分别为0.52%和2.7%,仅比整个制造业高0.02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先进性和经济性两个基本条件,只考虑利润的获取而不具备先进性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重生产、不重创新的发展模式已使广西的高技术产业进入了发展的瓶颈阶段。
(四)研发资源过于集中
广西全社会研发经费资源仍过于集中于局部地区、单一行业和少数企业。
一是行业集中。2014年广西制造业R&D经费投入83.7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的七成(74.8%),其中汽车制造业R&D经费投入最大,为27.3亿元,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为32.6%。制造业R&D人员3.2万人,占全社会R&D人员总数的48.8%。
二是企业集中。广西研发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大企业,2014年广西R&D经费支出超亿元的企业共9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一个,即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9个企业投入的R&D经费共计41.6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的近半成(49.0%),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集中情况非常明显。
三是地区集中。从总量看,广西14个市中,南宁、柳州、桂林3市的R&D经费支出总量居前三甲,共计79.5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量的71.0%,其余11个市中,只有防城港和玉林2个市达到5亿元,剩下9个市R&D经费支出比重很小。从投入强度看,只有柳州、防城港2个市的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了1.0以上,分别为1.61%和1.43%,投入强度在0.5%-1.0%的也只有南宁市和桂林市,其余10个市R&D经费投入强度均在0.5以下。
(五)产学研合作度仍然不高
企业与高校研发活动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从R&D项目的合作形式来看,在2014年广西R&D项目中,企业独立研究的项目有2.1万个,占全部R&D项目的比重为89.6%,R&D项目经费投入63.4亿元,占全部R&D项目经费支出的69.2%,而与境内高校合作的项目只有926个,所占比重仅为4.0%,经费支出12.3亿元,所占比重也只有13.4%。企业在研发和创新上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力量,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明显不够。
从R&D活动产出情况看,2014年广西全社会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6880.3万元,基本都集中在企业(6840.2万元),而高校和科研院所虽然在专利申请数和发表科技论文上所占比重较大,但成果转化率并不高。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不畅,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出现了脱节现象。企业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时,只把重点放在时间短、见效快的科技成果上,不愿意投资那些时间长、耗资大、需要长期开发研究的项目,缺乏长远的考虑,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重奖励轻成果转化的现象,面向市场与产业需求开展的科研活动较少,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不相符。
三、促进广西研发事业发展上新台阶的对策与建议
广西研发投入虽然保持增长态势,而且总量上也将继续维持一定数量的增长,但增长速度将不可避免会继续放慢。新常态下,广西研发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较大下行压力影响下,企业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大研发投入,依靠科技力量实现转型升级,使得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这将会给广西研发事业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强化创新意识
当前,广西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例低,设立内部研发机构的企业也偏少。整体来看,广西企业还属于依靠要素成本低、资源环境成本低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企业发展方式还是处于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发展阶段,整体没有进入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企业在能够通过低成本要素投入和资本运作就获取较高利润时,缺乏承担较大失败风险去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创新意识仍然不强。新常态下,企业想持续发展,必须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应该更加重视创新,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在强化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不要一味增加投资、追求销售额,要通过转型升级另寻出路,要以转型升级为契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方面,就传统优势产业而言,应该在产品、技术、管理等诸多领域进行创新,掌握核心科技,研发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过创新,提高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同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面出现了比较优势降低的情况下,要创新发展模式,可以沿着“一带一路”的规划思路去建设,比如鼓励企业转移出去,到“国外投资”。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利用财税、金融、政策、产业及人才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环境,降低企业研发投入的风险,引导和扶持企业在高铁、新能源、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创新活动,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二)改善R&D经费内部结构
一是改善支出结构。引导企业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前广西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绝大部分企业还是技术追赶型,而不是技术领先型。企业研发的目的更多地在于跟踪、掌握和应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技术。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的比重一直偏低,企业研发经费占主体但极少从事科学研究是重要原因。增强企业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完全依靠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与市场密切结合的应用研究。企业要在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通过与学术部门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中科学研究的比重。这是事关科技持续发展后劲的重大问题,应该高度重视。
二是改善来源结构。广西R&D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资金,政府资金、境外资金和其他资金的规模和比重偏低,因此在加大R&D经费投入的同时,要改善来源结构,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积极引入境外资金。
三是改善行业结构。广西R&D经费投入的行业集中度很高,制造业的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绝大多数,应该加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尤其是教育、卫生、文化、环境和公共设施环境管理等行业的R&D经费投入。
四是改善区域结构。广西R&D经费投入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与其他10个市的R&D经费支出规模差距悬殊,而且这一情况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除,为此要在尊重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的前提下,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引进技术项目等方式,积极支持南宁、柳州、桂林以外的地区的R&D活动的发展,逐步缩小广西R&D经费的较大地区发展差距。
(三)重视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能力培养。
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激励国有企业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壮大内资领军企业,减少对境外企业技术的依赖,完善和升级产业链条。同时鼓励三资企业在广西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研发活动,增强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采取多种手段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具有高成长性、高创新性的战略新兴产业,拓展广西高技术产业范围。扶持高技术自主品牌,通过完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调整贸易结构。把增强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下一阶段广西产业发展的核心工作,弱化对高技术产业生产规模指标的评价和考核。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尤其是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引导高新区向创新集群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