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梧州工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11.11.2016  23:07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要决定》,至此,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全新时代。回顾“十一五”至“十二五”的10年,梧州市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支柱产业进一步稳固,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2006-2015年梧州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工业经济总量成倍增长

十年间全市工业生产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129.87亿元,较2006年增加1952.93亿元,增长了11倍;增加值555.80亿元,较2006年增加463.12亿元,增长了5倍。十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现价增长速度年均增长32.1%。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由2006年的23.2%提高到2015年的51.5%,提高了28.3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愈加重要。

(二)三大支柱行业地位稳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2006年全市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三大传统支柱行业工业总产值达83.1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中的比重为47.0%,2015年达到1005.1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中的比重达47.2%,与2006年相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2006年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医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几个新兴行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中的比重仅为7.9%,至2015年,这几大行业在总产值中的占比已经达到16.7%,较2006年提升了8.8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梧州市的工业结构中传统支柱产业稳中有升,新兴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三)运行质量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市着力培育高回报率、高技术产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运行质量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值占比由”十一五”未的5.4%提高到“十二五”末的6.3%,提升0.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由35.2亿元到202.8亿元,提升了4.8倍;产销率由2006年的95.8%到2015年的96.2%,提升了0.4个百分点;大型企业由2006年的0家到2015年的32家,中型企业由2006年的34家到2015年的121家,大中型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由2006年的29.1%上升到2015年的38.3%,提升了9.2个百分点。

(四)生产产能迅速扩张

经过十年间的快速发展,主要产品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15年全市精制茶2.67万吨,是2006年的92.6倍;人造板663万立方米,是2006年的22.3倍;钢材534.48万吨,是2006年的13.5倍;塑料制品6.26万吨,是2006年的5.8倍;松香20.5万吨,是2006年的5.4倍;中成药产量2.02万吨,是2006年的3.4倍。

(五)工业产品类型不断丰富

十年间,工业产品类型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截止2015年全市工业品生产种类达到72个,比2006年多13个,基本涉及有从采掘业到制造业的工业类型。与此同时产品类型也大大丰富,一些2006年初期没有产量的产品如瓷质砖、蚕丝、商品混凝土、矿山专用设备等结构转型的指向性产品已经形成产能。

(六)园区实力显著增强。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工业跨越发展“1131工程”,进一步明确全区重点打造100个以上工业园区的工作目标。为确保目标实现,全市坚持做强园区经济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产业园区化”,园区发展实力大大增强。全市纳入自治区管理的省级园区、产业园由原来2006年的的2个园区,增加到2015年的9个,期间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发展到产值超200亿,园区幅射范围进一步扩大。2015年纳入自治区管理的园区规上工业实现产值801.56亿元,为2006年的36.2倍,占全部规上产值比重37.6%,较2006年提升25.1个百分点。

二、新常态下梧州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所谓“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它主要有四个表现特征:一是“中高速”,也就是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二是“优结构”,也就是说在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在结构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是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三是“新动力”,也就是说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多挑战”,就是在新常态下,一些不确定性风险如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显性化。

2014年以来,受产业结构性矛盾和市场需求低迷的共同影响,全市工业跟全国各地工业一样开始进入低位运行,增速减缓回落已成定局。主要表现为:

(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从产业结构看,全市重型工业和高耗能企业占比高、轻型消费品企业少,全市轻重工业结构由2006年的29.3∶70.7,调整到2015年的16.3∶83.7,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由50.3%上升到57.9%,上升了7.6个百分点;从区域结构看,县区工业经济发展不平均,2015年万秀区,长洲区,藤县,岑溪市,这四个县(市)区规上工业产值合计占全市的81.7%,其余县区(龙圩,苍梧,蒙山)仅占19.3%;从产品结构上看,梧州市的工业产品主要是以原料性初期加工为主体的低端型产品,高附加值和高新科技产品比重偏低,高新尖品牌产品匮乏,国家级名牌产品更是凤毛麟角;从行业分布上看,梧州市工业企业仍以不锈钢企业为主导。2015年产值排名前10位的工业企业中,有6家是不锈钢企业。

(二)工业增长后劲不足

早几年的高速增长是在低基础上的增长,形成强劲增长的源头是几个大的工业园区的相继投产,这些从零开始的大投入形成的大产出,势必带来的是高增长,等这些园区的新增产出释放完成之后,没有更多新增投入的情况下,增长只有往下走。

(三)规上户数近几年呈下降趋势

201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执行了新的统计标准,规上工业企业的划分由原来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以上变更为2000万以上(包含2000万),自此,梧州市规上企业数开始走下坡路。2015年,全区共有规上工业企业5421家,梧州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388家,仅占全区总数的7.2%,企业数排全区第六。与梧州市相近的几个市比较,也有一定差距(玉林622家,桂林638家,贵港406家)。梧州市每年入库企业与退库企数量相当,规上企业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四)近年梧州市工业增加值率及主要行业增加值率偏低

近年来梧州市工业增加值率呈逐年降低趋势,2011年—2015年,梧州市工业增加值率分别为35.7%,35.1%,33.3%,29.8%,25.9%。2015年广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累计下跌3.0%,跌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4个百分点,已连续下跌47个月。企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的连续下跌,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直接影响了企业增加值率。2015年梧州市工业总产值总量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的5个行业中,有2个行业增加值率低于全市总增加值(25.9%),其中规模最大的黑色金属冶炼加工(28.6%)、非金属矿物制造(32.3%)、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11.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9.4%)4个行业中,有两个行业远低于全市水平。

以上的种种迹象表明,梧州市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动工业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成为当前我们必须破解的重大问题。

三、新常态给梧州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新常态下,正视梧州工业在增速“下台阶”的同时,发展质量“上台阶”的机遇更值得珍视,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广签署粤桂合作共同行动计划、推进高铁经济带规划建设,自治区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开展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大会战,支持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先行先试等多重政策利好叠加释放。

二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为梧州在大数据、云计算和电子信息等高成长性产业领域创造了“机会窗口”。

三是社会消费加速升级,特别是“绿色健康”消费理念的兴起,为一直有“绿城水都”称号的梧州市发展六堡茶、中药保健、生命健康、休闲养老产业创造了条件。

四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空间广阔,2014年3月中央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努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2015年梧州市城镇化率49.7%,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不仅能拉动投资,解决就业,扩大消费,而且可以优化生产要素和产业的空间配置,由此带来的住房、基础设施等各项需求将为全市工业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四、新形势下梧州工业发展的建议

(一)以创新驱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梧州工业转型升级的主动力。致力技术创新,支持市县围绕主导产业、首位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学研用合作,建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培育,依托本市、全省、全国科研院校创新团队,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创新工厂。致力产品创新,注重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推进梧州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功能性、结构性、智能型的新产品开发,支持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组织实施好工业新产品推广应用。致力模式创新,主动迎接互联网+的时代大潮,由大规模生产向定制化和大规模相统一转变,着力在酒、六堡茶、中药保健品、豆浆,龟苓膏等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传统养生产品优势行业开展个性化定制生产。引导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网上营销等,做好线上线下结合。

(二)尽快发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作用

在其它几个园区的产能已经基本释放以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特别能够成为未来增长的一个极,尽快推动已进园的企业开工生产或加快生产,加快落实项目落地,将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三)坚持抓企业上规工作,增强工业的发展后劲

属于新建投产的企业,要及时帮扶企业尽早投产,稳产,密切关注发展动态,达到标准后要及时入库。大力鼓励创办小微型的工业企业,建立“规下转规上”后备工业企业信息库,对传统型的老企业,要梳理并妥善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培育成长性好、发展快、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做为后备企业,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四)加大优惠扶持,确保增加值率的有效提升

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梧州市都出台了很多降成本减负担的政策措施,但从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来看,除自上而下同步统一推进的降低制度性交易显性成本、降低企业税赋负担和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少部分得到落实并取得一定成效外,其他诸如办证难、办证久,融资难、融资贵、社保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仍然深度困扰企业生产经营,企业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负担较重的双重压力和挑战,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建议加大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提高对各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水平,切实降低企业非生产性成本和负担,提高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为提高工业增加值率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经过多年努力,梧州市工业增加值已突破500亿元大关,可以说发展短板在工业,跨越发展潜力也在工业。我们要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更加注重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化存量、提升增量,不断提高新常态下推动工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