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壮族刺绣迈向市场化国际化 千年"壮绣"展新美

26.12.2014  16:15

千年“壮绣”展新美

——马山壮族刺绣迈向市场化国际化记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记者  文彩云   通讯员  汪绍斌

绣娘展示精美的壮绣工艺品。 记者 文彩云 摄

        一双双巧手,在织布上穿梭舞动,绣出庄严肃穆的壮族图腾,绣出岁月的记忆和民族的精华。

        针线相连间,绣娘们娴熟的动作,绣出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绣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期许。

        12月23日,记者走进马山县西华街的壮美坊壮绣工厂,领略到了马山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

        如今,拥有千年历史的壮族刺绣不仅散发着艺术魅力,迈出了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在世界大放光彩。10多年来,马山壮绣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运用市场方式  传承文化遗产

        与很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壮绣也一度濒临失传。

        壮美坊的主人蓝淋的奶奶、外婆都是壮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从小就耳濡目染壮绣之美,跟着老人学习刺绣。

        长大后,从事服装制作的蓝淋依然爱好刺绣,但她发现年轻人几乎对刺绣不感兴趣,于是萌生了要把传统壮绣继承和发展下去的念头。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活化传承!如果不能被市场接受,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不能养活刺绣工人,传承是不可能的。”1998年,蓝淋在亲友的支持下,在马山县城成立了壮美坊壮绣工厂——目前马山壮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传承基地。

        然而,传统工艺的市场之路异常坎坷。

        “你这些东西的确好看,但是摆在哪里都不合适。”

        开业之初,蓝淋带着业务员四处奔走,上门推广壮绣产品。让她始料未及的是,这些耗尽绣娘心血的绣品居然无人赏识,一两年下来,仓库里堆积了近万元的绣品无人问津。

        这时,一位苏绣界的客户转来一单“救命”生意:要求壮美坊按照苏绣的要求完成一批工艺品。

        苏绣采用丝线,绣品细腻而逼真;而壮绣使用棉线,绣品抽象而大气。为了生存,壮美坊接下了这单生意,最终的成品虽让蓝淋不满意,但生意做成了。

        从小时候跟老人学手艺,到给自己和小姐妹们做几件壮绣衣服,再到开办壮美坊,蓝淋的成长从未离开过壮绣。继续接苏绣的单子,壮美坊可以生存,但马山刺绣有可能从自己手中断代;继续做壮绣,绣品又有谁愿意买呢?

        残酷的现实让蓝淋明白了一个道理:传承文化遗产,守护文化记忆,必须熟悉市场运作方式。 

    于是,她和团队走遍广西四处寻访搜集壮绣绣品,并在此基础上,请来自不同地区的专业设计师,把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想象力融入到壮绣产品的中,让壮绣拥有更多的实用性和时尚感。

        新产品出来后,免费送给客户样品试探反映。不久后的一个早上,蓝淋接到了反馈电话:“这批靠枕样品大家反响很好,你们可以放心量产了。”

        这,是绣娘们第一次尝试量产实用的壮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