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堕胎不青春”的现实伤痕应重视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过20%的人曾非意愿妊娠,其中高达91%的非意愿妊娠诉诸流产。重复流产的情况尤为严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胡玉坤指出,迄今为止,中国青少年多元化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同目前提供的针对这个人群的信息、教育及医疗保健服务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造成“断裂”的原因何在?用报道的话说,人流低龄化,根子在青少年性教育缺失。而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任苇看来,未婚青少年人工流产数量的上升,只是性教育缺失的严重恶果之一,而非全部;要看到,不光是有人工流产经历的青少年,我们目前各个年龄段、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几乎都没能接受到很好的性教育。由此可见,性教育的缺失也存在着“代际传递”的问题。
有“断裂”就要想方设法弥补,有“代际传递”更该未雨绸缪。所以就青少年性教育问题本身而言,“人流低龄化”的警醒必须引发足够的警惕与重视,这是第一位的。而最应该谨防的心理,就是“责任转嫁”。报道中,60.9%受访者认为青春片中的堕胎情节会对青少年造成误导,有受访者称随处可见的“无痛人流”广告让年轻人越来越不拿流产当回事——为减少误导,影视分级、广告规范等问题固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但必须看到,一码归一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等同于重视青少年性教育本身。
所以,必须抢回“性教育主战场”。正如任苇所称,目前一些家长和老师放弃“性教育的主战场”,导致青少年只能转而寻求其他途径,其中最快捷的就是网络。更有受访者称,他和身边同学的性知识大多来自网络,或者直接说是黄色视频。而必须看到的是,来自于这些黄色视频“老师”们的性知识教育是片面的、畸形的,甚至是变态的,注定无法完成对青少年群体成熟性观念、健康性心理的养成。因为“断裂”未能及时弥补,因为被抢去“性教育主战场”,也因为社会大环境综合影响,导致我们青少年群体性观念开放、性安全知识不足。
那么,如何让“人流低龄化”的警醒促成高效进步?抢回“性教育主战场”,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策略与方式;改变当前陈旧、迂腐的青少年性教育模式,是当务之急。正如报道中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所称,国际上通常有三种类型的性教育模式:第一种是守贞教育,目标是让青少年不发生婚外性行为;第二种是安全教育,目标是保证青少年安全;第三种是整合教育,把性教育视为青少年人生教育的一部分。目前,我们国家采用的性教育偏向于守贞教育。实践证明,这样的性教育效果十分有限。以此而言,转变当前陈旧的、滞后于青少年观念的“守贞”性教育模式,必须被尽早提上日程。而在转变模式之后,具体到“主战场”排兵布阵层面,家长、学校、社会尤其是大而言之的公共教育,必须通力协作——因为唯有务实行动,才能促成预期进步。 (李记)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