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广西生态渔业盛产“野性”水产品
■ 不投放饲料成为水产养殖主流模式
■ 种养结合双向拓展种植养殖新空间
■ 设施建设和微生物利用走向现代化
广西日报南宁讯 (记者/袁琳 通讯员/罗春业 杨晓佼)进入下半年,广西伏季休渔时间也过了半,菜市上不见了捕捞来的海鲜河鲜,居民买得更多的是人工养殖的鱼虾贝。卖家总是喜欢告诉顾客:“放心,现在时兴生态养殖!”
记者从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了解到,时下广西出产的水产品,来源于生态渔业的比重已占近七成。
在大王滩、星岛湖、青狮潭等水源地或备用水源地水库,养殖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早就完全不投放饲料。沿海浅海滩涂采用浮筏、吊笼吊养或底播大蚝、文蛤等,以浮游动植物为食;江河、池塘、山区流水中养殖的草鱼、青鱼等,以青草、蔬菜、蔗叶、螺类等为食。这些生态喂养的水产品,2016年全区产量156.35万吨,占水产养殖总产量281.44万吨的55.6%;加上海洋和内河80.33万吨的捕捞量,仿野生、纯野生的水产品在全区水产品总量中的占比高达66.6%。有关人士估算,今年上半年还会递增2.5-3个百分点。
多品种混养是广西现代生态渔业发展的又一方式,具体有鱼鱼混养、鱼虾混养、鱼蟹混养、鱼贝混养、虾贝混养及3个品种以上的综合搭配混养。通过合理选择品种搭配,在水体中构建科学的生物链,主养品种适当投喂饲料,混养品种一般不投喂饲料。
种养结合是广西现代生态渔业方兴未艾的新领域。稻田养鱼、养虾、养鳖、养蟹、养螺、养蛙等稻渔并举模式,从全州、三江等桂北主产区向桂南、桂中、桂东、桂西迅速扩展,在种植水田开辟了新的养殖空间。今年上半年全区推广面积达到80多万亩,产量预计4万多吨。鱼菜共生按比例辟出适当水面“无土栽培”蔬菜,在养殖水体开辟了新的种植空间。
按生态标准发展设施养殖,是广西现代渔业建设的新亮点。桂林水产养殖场、康佳龙集团武鸣基地等实施工厂化或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通过配套建设废水处理设备设施,在养殖废水中放养滤食或杂食性水产品,种植水生植物,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风行一时的网箱养殖正在按现代生态渔业要求改造升级。在河池、百色等地,“大网套小网”的大水面生态网箱大行其道:在6-8个投饲养殖的小网箱外围,套上一个大的网箱,搭养青、鲢、鳙、鲤、鲫等鱼类,消纳小网箱排泄物。
微生物技术进军现代渔业生态养殖。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我区养殖对虾、罗非鱼、鳖等水产品,就一直采用微生物制剂或微生态制剂养殖技术,或者拌饲料投喂,或者往水体泼洒,调节养殖水质,保障水产品质量。
良好的生态养殖,使得我区水产品“野性”十足,成为市民餐桌上深受欢迎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