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晚协采风团走进南宁上林 生态环境保护获点赞
总编们在上林县特色农副产品展销会现场采访
采风团在内旦庄参观体验农家旅游
上林县霞客桃源景区的生态保护给采风团留下美好印象
5月20日,中国晚协学术委员会一行到南宁市上林县开展采风活动。晚协的总编辑、学术专家走进上林县,实地走访内旦庄、霞客桃源景区、企通宝(上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地。上林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创新的旅游扶贫模式、浓溢壮乡文化氛围以及带动当地就业的农业旅游等,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采风团为旅游扶贫献策
拥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上林县是国家贫困县之一。近年来,上林县立足实际,坚持走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的路子,探索出“家园变公园、村民变股民、民房变客房、上山变上班、优老变养老”的“五变”旅游扶贫模式,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和扶贫产业同时开发、并行发展。
当日,中国晚协学术专家一行首先来到上林县乔贤镇内旦乡村旅游区。走进内旦庄,一幢幢充满壮族风情特色的小楼房映入眼帘。时值上林生态旅游养生节举办期间,不少游客来到这里品尝壮族特色小吃,并参加石木土法榨油等民俗体验活动。
据悉,当地不仅把清洁乡村、宜居乡村融入旅游产业中,还注意将民俗特色活动融入旅游中。而借助成功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这一发展机遇,上林县走出了一条特色旅游扶贫之路。
中国晚协副会长、大连晚报总编辑赵振江认为,上林县的乡村游景点尽管与成熟的旅游景点有一定差距,但很有特色。例如内旦庄的石木土法榨油体验等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
“上林县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广阔。”赵振江建议进一步挖掘乡村游的民俗民族特色、特色餐饮风味等。例如,把石木土法榨油、红薯窑、捉鱼摸泥鳅、收稻谷、放羊等壮族群众一直沿用的生产、生活习惯搬上旅游舞台,让游客来到这里可感受到壮族民俗特色。
采风团了解到,通过一年多打造,内旦庄荣获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内旦乡村旅游区获评广西三星级乡村旅游区。“把旅游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让老百姓真正受益,脱贫致富。”有成员点评说。
传媒大咖谈现代旅游打造
采风团一行来到企通宝(上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里正展示、销售上林县的土特产,有上林大米、黑豆、红糖、土鸡蛋、土鸭蛋、红薯粉、旱藕粉等。据介绍,该公司目前合作的本地农户、合作社有五六十家。
中国晚协秘书长王炳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商、微信、QQ等突破了传统旅游的要素,这一电商平台可以直接快速地将旅游商品推向全国全世界,实现传统旅游项目的突破。电商与旅游结合起来,是新的旅游的突破和课题,通过现代传播手段,打造现代旅游新亮点。
“没想到上林县有那么多有特色的土特产。”采风团成员认为,上林县拥有丰富的旅游和农副土特产资源,但“酒香也怕巷子深”,通过电商平台,不仅可以提高上林县的旅游知名度,且对当地农民实现进一步增收,帮助贫困户更快脱贫,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采风团一行来到明亮镇万古茶场。该茶场原来是以茶叶经营收入为主要来源,经过转型升级,茶场与旅游融合起来,在不久的将来,旅游收入将成为茶场的主要收入。
在淘金乐园,原来的海外“淘金客” 回乡创业,自己当老板搞起了农业旅游。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观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还能住上具有非洲特色的“茅草屋”,节假日里还可观看非洲风情舞蹈。
采风团成员认为,近年来,上林县积极筹措资金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着力打造“上林模式”,创出旅游的“上林特色”。 上林县将文化打造与带动就业相结合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小桂林”生态保护获好评
素有“小桂林”之称的霞客桃源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尽管该景区接待游客量逐年增加,但该景区在开发中坚持保护优美自然环境,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上林县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气候宜人。近年来,上林县推进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壮族老家·养生上林”已魅力初显。
中国晚协学术委员会主任、扬子晚报原总编辑朱铭佐说,上林县环境保护好,原生态特色,青山绿水较好,不愧是养生天堂。“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也是上林县发展旅游面临的一大课题。”朱铭佐说,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上林人也在努力中。上林县的旅游刚刚起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原始的生态资源是上林县最大的优势之一。”中国晚协学术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三峡晚报原总编辑马启成认为,上林的山水有特色,上林县的原生态旅游资源是该县最大的“本钱”和优势,如何在发展旅游业中保持其原生态优势,把原始的生态环境保存好,这是一个旅游发展的课题。
采风团一行对上林县开展的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工作、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了肯定。通过实地采访,将自己零距离接触南宁上林的感受,对当地各方面取得的成就、经验予以宣传和展示。(记者 黄颖/文 赖有光/图)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