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60年“新气象”:智慧科技读懂变幻风云

02.12.2018  00:12
        图为广西气象台内设置的国家自动气象观测站。 钟建珊 摄

  中新网南宁11月30日电 (钟建珊 曾涛 黄姿娜)“11月30日,南宁最低温17℃,最高温23℃,紫外线强度指数最弱,穿衣指数舒适。”身处香港的马拉松爱好者莫有昌(化名)30日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广西天气”查询南宁市的实时天气状况。

图为广西气象技术装备中心。 钟建珊 摄

  12月2日,莫有昌将参加第十三届南宁国际马拉松赛,通过上述公众号,他可轻松获取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提供的天气数据,足不出户观看南宁的实景天气视频、未来两小时内的降水预测、降雨带方位及距离。

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 钟建珊 摄

  广西是中国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气象防灾减灾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近60年来,广西气象智慧科技快速发展,气象观测手段已从传统的气象观测工具发展到使用气象卫星和超大型计算器;初步建成由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系统组成一体化综合观测体系,让变幻风云不再神秘不可测。

   气象工作一甲子:从传统气象观测迈向现代精细化

  “广西的地形复杂,水热地域、季节分布不均,气象观测精准度是气象工作者长期以来必须直面的难题。”广西气象局总工程师高安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广西依据地理、水热分布可划分为9个气候区,复杂的气候交叉影响,导致广西在极端天气中容易出现干旱、暴雨洪涝、霜冻、冰雹、雷暴、台风等气象灾害。

  据广西气象局不完全统计数据,1993年至2017年,气象灾害给广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达133.7亿元人民币。

  回顾过去一甲子,广西气象工作经历了由缓慢改进到快速发展的过程,气象观测实现从传统粗放型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变。

  1958年3月,广西气象局成立,开始组建气象服务网。20世纪80至90年代,广西加快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减灾防灾天气预警系统、气象卫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9210工程)广西分系统逐步建立。1995年初,广西减灾防灾天气预警系统在全国气象部门率先建成,广西气象业务技术装备落后的局面得以改善。

  “广西是中国首个推行地面气象观测无人值守业务改革的省区。”广西气象局副局长钟国平说,目前广西建成10部新一代天气雷达、6部L波段探空雷达、92部车载移动天气雷达、93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2700多个区域气象站、21个海洋气象观测站、318个雷电监测站、1个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省级地面接收站。

  钟国平说,“广西已初步建立精细化、无缝隙、智能型的预报预警业务体系,预报产品空间分辨率精细化到5公里,时间分辨率提高至逐3小时,暴雨、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达国内先进水平。

   智慧晓天”造福社会民生

  广西农业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的“糖罐子”,秋冬菜的“菜篮子”和亚热带水果的“果园子”。钟国平说,近三年来,广西加大对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投入,多渠道统筹资金,以中越边境气象台站以及国家贫困开发重点县、国家连片特困县气象台站为建设重点,完善基层气象台综合气象业务服务能力。

  根据地方需求,广西气象部门针对水稻、玉米、甘蔗、热带水果等不同作物安装了72套农田小气候观测设备,建成广西智慧农业气象数据库;并在57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农田小气候仪,对特定重点农业区域提供专门气象观测服务。

  目前,广西在各行政村均设有1名气象信息员,气象信息员队伍达2.7万人。并建立了预警短信发布绿色通道、121电话、传真、微信、微博、网站、乡村大喇叭、显示屏、应急气象频道、手机客户端等多渠道融合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中国气象装备技术借广西输出东盟

  广西与东盟毗邻,在气象灾害类型上有诸多共同特点,跨国、跨地区的气象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沟通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先进气象装备技术借广西渠道输出东盟。

  2016年,中国气象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共同发起建立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机制,推动加强中国—东盟区域气象灾害监测与共同防御合作。2018年9月,来自东盟9个国家的近30名专家、预报员赴南宁“取经”,学习中国气象灾害性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技术。

  目前,中国气象局东盟大气探测合作研究中心已在广西挂牌成立。钟国平透露,广西未来将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气象观测、气象装备、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开发中国—东盟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建立中国—东盟区域气象灾害联防机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