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水官” “解渴”高人

10.09.2015  11:08

山里钻村里转全靠这辆旧摩托,“小水官”李德新四处奔忙为当地生产生活“解渴”。  

 

  实诚基层水利人

 

  他不是村长,只要一声呼唤,村民们都乐意跟他一起干活——同江村那条淤塞多年的水渠,就这么疏通了;一下雨老被外溢渠水淹没而丢荒的水田,现在又插上水稻了。

 

  农民都叫他“校长”,可能源于他曾经在民办农技校兼过副校长,也可能觉得只有一个同事的“站长”叫起来不习惯,更可能因为这个镇子不可多得的工程师涉农技术样样通,有问题找他都有办法。

 

  他叫李德新,容县自良镇水利站站长,这是红土地上最小的“水官”,水利部门最基层的“腿”。2012年,年届半百的李德新创建这个“站”——没有办公室,就把自家临街铺面腾出来;一年只有900元办公经费,自己想办法弥补;条件等不来,基础自己打,一定要干好给群众“解渴”大善事。

 

  今春,当地几个月没得一场透雨,遭遇几十年没见的大旱。外地稻田都绿油油了,这里稻田还龟裂得像巨大蜘蛛网。农民急,干部急,“小水官”更急。李德新田里转沟里钻,县里跑村里走,胸有成竹后提出:拉电从小河抽水,接上一条1500米临时水管,就可以把水送到田间渠中。

 

  方案可行,县里立马支持,买来长长的软帆布水管。没想到抽水压力不够,软管鼓不起来,水到中间就是过不去。

 

  急事急办,县水利局领导当场拍板,紧急借用仓库中人饮工程的硬水管。借用的东西可不能损坏,村民们不用招呼全上来帮忙,小心翼翼从车上抬下比大腿还粗的硬管,技术人员细心地一段一段焊接。水利人和村民们就像一家人做自家事,原以为至少要3天的活,从早到晚一口气干完,从此一刻不停整整抽水24个日夜。

 

  8月间,我们在现场看到,解了早稻焦渴的“人饮管”,依然默默“躺”在路边。“1米管救1亩田”的佳话,自良村党支书黄志强讲起来眉飞色舞:这1500米“人饮管”立大功啦,两个村1500亩水田抢上了插秧,保证了用水,早稻收成跟往年一个样!

 

  今年春夏抗旱期间,李德新和他的同事每天轮番巡检全镇12个抽水站点,学农机出身的他先后义务维修抗旱抽水机具30多台(次),还引导农民在因旱误了农时的田地上改种百香果、紫肉淮山等农作物,为旱季不减收出了大力。

 

  解当地居民之“渴”,“小水官”同样义不容辞。

 

  自良镇街区有3000多常住居民,生活用水历来从河里提取,水质不达标,雨季更是“黄泥汤”,饮水一向是个大问题。2009年春节前后,李德新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对镇子周边所有水源地一一现场调研勘测,反复分析比较,郑重提交方案——从水质良好、水位较高、距离6公里的古旺水库引水。镇政府和上级水利部门对此高度评价并予以采纳。

 

  2012年,街上居民终于用上跟县城一样洁净的自来水,水费却比县城低一截,原因在于自来水真正“自来”——从水库到水厂、从水厂到用户全程“自流”,完全不用电力,每月仅电费就节省一大笔。

 

  水厂离镇上有两公里远,孤零零坐落山林间,只有一个“值班室”:几块木板拼成张床,四块砖头摞起来就是床腿,长木板钉上短木板就是板凳,屋里连个电风扇都没有,酷暑门窗全开也汗流不止,寒冬门窗紧闭仍冻得发抖。水厂建成到验收移交长达10个月的时间里,因为没有经费雇人看守,李德新每晚独自在这里义务值夜。

 

  水厂占地4.5亩,征地费用出奇的低,修建出入道路占地不用花钱,铺设管道、电路砍掉林木不用补偿,林地主人都很买“水官”面子。

 

  奥妙何在?开头提到的同江村村头立有块功德碑,刻载着2011年、2012年修建进村道路募集的善款及其捐献者,两年排名首位的是同一人:李德新。这些年,清渠铺管、修路架桥、助学扶困,乡土能人李德新总是解囊相助。无论农作物还是居民,用水出现问题,“解渴人”非李德新莫属。

 

  李德新不仅精通水利和农机业务,其他农业技术也难不住这位乡土高人。镇干部介绍,今年上级下达自良镇发明专利任务7件,李德新一个人就已经完成8件。所有这些能耐,全都是出自乡里、服务乡里,李德新不仅不图回报,反而“贴钱”做事。

 

  知情人透露一个小秘密:自良村24天抽水抗旱,2万多元电费、运费等开支,都是“小水官”李德新用私款支付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