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明年8月底一期工程将竣工交付
广西新媒体中心项目效果图。
塔吊不断来回运输建筑材料,陆续返岗的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对单体进行施工……连日来,在广西新媒体中心项目现场采访时发现,尽管春节假期收假不久,但是工地里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作为自治区60周年大庆的标志性项目,广西新媒体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的新媒体综合中心及区域性国际电视传播阵地。目前该项目推进顺利,预计明年8月底广西新媒体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将竣工交付。
项目规划
2018年春节前完成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封顶
广西新媒体中心项目将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9.5亿元,建设广西新媒体中心大楼,建筑面积为11.4万平方米。“目前我们开工建设的为一期工程,现已完成土方开挖30万立方米,边坡支护3.3万平方米,桩基415根,临建板房3870平方米。”据广西新媒体中心项目负责人透露,目前项目推进顺利,施工图已设计完成,正在走审批流程;基坑大面积开挖及支护已经完成;桩基施工已完成,春节期间完成桩基静载检测,完成2#塔吊安装,完成4#塔吊桩基施工,完成钢筋加工场的布置,为节后施工做好准备。
“年后我们将引进三个主体劳务队,对三个单体进行平行施工,保证2017年5月30日完成一期项目的地下室结构施工,并计划于2018年春节前完成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封顶,根据计划,于2018年8月30日完成合同全部施工内容,将广西新媒体中心项目一期工程交付给建设方。”据该负责人介绍,广西新媒体中心项目建成后,不仅集电视传播、译制、制作、演播、影视文化交流、广电展示和节目交换于一身,还将供东盟各国媒体建立驻桂机构,并为其他新媒体企业进驻广西提供条件,力争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的新媒体综合中心和区域性国际电视传播阵地。
此外,广西新媒体中心的建成,还将推动广西地区现代化广播影视综合覆盖网的步伐,积极推动“三网融合”,提高广西城乡广播电视覆盖能力,促进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成的广西新媒体中心还将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搭建信息化综合平台,推动互联网+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转型发展,为建设智慧农村、平安乡村、应急广播等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平台。
设计亮点
项目建筑外观呈现三维曲面造型
从效果图上看,广西新媒体中心大楼外立面为弧形构造,建筑外墙大部分实墙和裙房玻璃为连续的三维曲面造型,表面平滑连贯。而在结构设计方面,为顺应建筑立面体型,各栋塔楼外框架柱采用斜柱,看起来十分美观大方,极具线条感。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仅是建筑外观别致大方,大楼内部也十分多功能,整合了5A级高档写字楼(A、B座)、高档酒店(C座)、展示和商业服务空间(裙房1—3层)、大型多功能厅(裙房4层)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可分可合的功能空间。
新工艺的应用也让整个项目增色不少。该负责人透露,项目将采用机电一体化分布式DDC控制系统,对冷水机组、热泵机组、水泵、冷却塔等进行控制,保证能效比最优的节能运行,较传统空调节电约30%;并采用定风量全空气处理系统和可重复使用隔断(墙),楼面采用浮筑楼板做法,打造绿色建筑;与此同时,公共区域还采用总线式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电气照明以节能型光源为主,达到节能及便于管理的功能。
整个项目还突出了节能环保的理念,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雨水回收利用。一是将根据竖向在场地低洼处,避开乔木密集区,设置较为零散的2处下沉式绿地。二是将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在停车位、广场及道路周边形状狭长的绿地,设置渗透型植草沟,主要收集广场、道路雨水进行下渗。三是将在行道和停车场设置透水铺装。四是将在地块四个角设置有4套座8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回用池,主要收集雨水、道路、屋面的雨水进行利用,处理达标后的雨水用于绿化浇洒及喷灌。
克难攻坚
采用先进技术突破施工难点
广西新媒体中心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
例如,本工程桩基415根,桩径1.5米,设计要求入岩深度不少于6米。“但是,这里的岩层特别硬,而且40%桩都要碰到土洞或溶洞,其中最大的溶洞高达18米。”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项目部采用了5台德国进口的旋挖机24小时连续作业。还对小溶洞或塌孔采用回灌C15混凝土后再开挖,对大溶洞采用钢护筒施工(即采用沉管施工工艺施工),最终解决了难题,按设计要求完成了桩基工作。
另一个极大的挑战来自于每层外围混凝土装饰线条的施工。原来该项目9层以上外围轮廓不采用任何硬质装饰材料包装,而是要完全由混凝土及涂料来呈现,这对施工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何攻克这一难关?项目部的技术人员想到了BIM技术。通俗来说,这是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即把原本用图纸表达设计的建筑物,用三维模型动态展示,从设计、施工到质量安全管理、进度管控,甚至是物料采购、竣工结算,都能实现精细分析,拥有了这样的数字DNA,建筑物就“活”起来了。在这一神奇的技术“加持”下,在进行等分芯柱支模技术的施工,这一道道难题便能一一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