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广西传统村落"揭牌 缸瓦窑村有望保住清代窑

09.08.2015  12:38

林宝霞(左一)在给缸瓦窑村村民介绍革命史

新闻跟进

随着“广西传统村落”、“广西革命老区”揭牌

缸瓦窑村有望保住“濒危”清代窑

          广西新闻网 -当代生活报讯(记者  黄占玲  实习生  李声晓  文/图)  8月8日上午,南宁市良庆区缸瓦窑村举办广西传统村落暨广西革命老区揭牌仪式。该村以陶瓷生产、清代火龙窑,以及林景云故居而著称,自今年3月该村因地区开发被列入拆迁范围后,该村的清代火龙窑等文化古迹先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报曾于5月22日进行过相关报道。如今,该村隆重举办揭牌仪式,让村民们又看到了传承历史文化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缸瓦窑村村内唯一一座完整的清代火龙窑目前仍旧保存完好,村委会称未来将力争建设文化村,让更多人知道火龙窑的历史和意义。此外,良庆镇曾在2011年时获得革命老区称号,昨天在该村的另一大革命旧址林景云故居也进行了揭牌仪式。

        对于今年88岁高龄的彭显民而言,8月8日无疑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这天,缸瓦窑村举办了广西传统村落的揭牌仪式。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该村的第一任村长,彭显民一直关注着村里的动态和发展。伴随着传统文化村落的揭牌,该村这座独一无二窑身完整的清代火龙窑将得到相关部门的保护,这让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村里的文物、文化就像每一位村民的生命一样,必须要用心去爱护。”彭显民说,现在他还是有些忧虑,害怕地区开发建设以后还是会波及文物的保护。

        昨日,记者跟随缸瓦窑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刘开燕再次探访了村内的火龙窑。时隔3个月,这座清代火龙窑的样子并没有变化,在周围树木及附近高楼的映衬下,显得比较突兀。刘开燕介绍说,目前这座清代火龙窑是村里的最后一座火龙窑,由于缺乏文物保护的技术,村里人一直不敢对它进行清理,只能暂时这么放着。“现在缸瓦窑村获得了传统村落称号,我们将开始进行缸瓦窑村文化的规划制定工作。”刘开燕说,接下来,村委会将和居民进行协商,同时向上级打报告,申请相关资金以及技术人员,对火龙窑等相关文物进行有效保护。

        昨日,缸瓦窑村还在林景云故居进行了广西革命老区的揭牌仪式。“外公一生致力于革命,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林宝霞是林景云的外孙女,当天特地赶回缸瓦窑村参加揭牌仪式。林宝霞表示,接下来打算和村委会一起,开办一个革命展览厅和村史展馆,将外公的英勇事迹和缸瓦窑村的故事告诉更多人听。

   新闻回顾:

黄兆发老人指着一处被填平的地说,这原本是一个清代火龙窑窑址。

   它是南宁陶瓷工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现在不少古树已被移植,部分古宅也被拆除,一座清代火龙窑被填平

  良庆缸瓦窑村 即将成为逝去的记忆?

广西新闻网 -当代生活报记者  黄占玲/文  徐天保/图

        核心提示

        远处的机器声轰隆隆响,南宁市良庆区缸瓦窑村已经74岁的黄兆发老人感到心烦,但他烦的不是机器的声音,而是那些伴随着烟尘,轰然倒塌的古宅和被移走的古树。他所在的缸瓦窑村因地区开发,被列入拆迁范围,今年3月份,拆迁队伍开始陆续拆除该村的一些房子和树木,这其中包括那些被老人们视为珍宝的古宅、窑址和古树。早在几年前,相关部门便出台过一些文件,指明要保护好缸瓦窑村的窑址以及相关建筑,现在却面临被拆困境。今年5月,该村村委会向上级部门递交了申请书,申请将该村作为“广西传统村落”挂牌。以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将祖先留下的文化保护起来。

                搬迁的忧伤

        “我们可以搬,但你们要保护好文物”

        从出生开始,黄兆发就看着爷爷和邻居们制陶,对于他而言,制陶具不仅是家里赖以生存的生计,更是一种内心的依托。小时候,村里的一些人家家都穷,造不起房子,便用缸瓦堆叠成墙壁和大门,再用水泥一糊,便是一个可以挡风遮雨的家了,“直到现在我家还有用缸瓦做成的屋子。”黄兆发说。像是村里沿路常可见到的缸瓦房、废品堆,又或者是自家的家庭式陶艺作坊、用于存放废弃大瓦缸等器皿的大院子等,都是老一辈人的心头最爱,但如今,这些东西却即将成为逝去的回忆。

        自从该村被纳入拆迁范围后,便接到了上级部门的指示,缸瓦窑村将进行整体迁移,所有村民都要离开这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对于离开,村民心中十分不舍,但他们表示支持,“城市要发展,经济要提升上去,我们会遵从上级的指示,全员搬出。”缸瓦窑村村委会成员黄添荣说。

        面对村里一些不愿搬走的人家,村委会都亲自上门做工作,大家最终都答应搬走,可一些老人仍旧会叹气,“整村集体搬迁,对于我们而言并没有什么,但这里的东西被毁了,就代表着这个壮族陶艺文化村落将会彻底消失不见。”面对老人们的失落,黄添荣觉得自己的安慰非常徒劳,因为对于像他一样的青年人而言,纵然他们对村里的历史文化了解不深,但他们都明白这些祖先留下的宝贝有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