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应对气候变化需大国引领

24.11.2016  23:10

  第22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日前在摩洛哥马拉喀什闭幕。此次大会是《巴黎协定》生效后的第一次缔约国大会,对于下一步如何落实行动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认为,从中国和美国选择在G20杭州峰会期间递交《巴黎协定》起,双方就向全世界表明态度和立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已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应起到的引领作用。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是一个多边机制,少不了大国引领,大国之间需要有很好的协调。2014年APEC期间,中国和美国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两国首次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共识。此外,中国和欧盟、巴西、印度等都有过协调。“《巴黎协定》便是大国协调下对多边机制的成功引领。”杜祥琬说。

  中美两国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38%,而《巴黎协定》要求缔约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55%以上。可以说,中美两国批准《巴黎协定》使得全球减排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美国引领了一批发达国家必须要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中国引领发展中国家尽可能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责任。同时,批准文书在杭州的递交也充分展示了我国积极的姿态和实现低碳减排的雄心。”杜祥琬说。

  在中美两国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后的第4天,杜祥琬第一次来到新疆天山察看一号冰川。他说:“冰川是很多河流的源泉,冰川消融直接威胁水资源安全。

  一号冰川是中国观测时间最长、资料最为详尽的冰川,自1959年观测以来,一直处于退缩状态,且并没有停滞的迹象。因持续消融,原本连成一片的冰川在上世纪90年代分离为东、西两支独立的冰川。面对气候变暖影响下冰川雪线不断上升,近10年内面积减少了2%的事实,应对气候变化任务显得更迫在眉睫。

  当然,老天爷会下雨下雪,这部分降水可能会变成冰增加一号冰川的面积,这时就是降水和升温相互在较量,“当减法大于加法时,一号冰川这座以固态存在的水库就很可能在多年后的某天消失,这需要进一步去观测、去研究。”杜祥琬说,“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做好冰川消失的准备。自然界的变化靠人的能力不好扭转,我们能做的是努力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暖,比如实施节水工程和留水工程。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杜祥琬认为,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我国要把“一带一路”这个全球性的战略打造成绿色低碳走廊。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一定不能把污染带出去,也一定不能向别国排放温室气体,绿色、低碳才符合我国对世界应尽的责任,经济与环境双赢是最终的目标。”杜祥琬说。(文/王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