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个记者节来临 家人讲述站在新闻背后的他们

08.11.2016  18:41

   编前语

  记者,在一些人眼里是“无冕之王”;记者,在一些人眼里无所不能;记者,在有些人眼里,或许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

  但是,不管如何,在一名真正的记者、一名好记者的心里,他们都有对这份职业的敬重与小骄傲。他们真实记录社会百态,对他人给予真正关切,对问题不断求解。而他们的家人,站在身旁,承受、陪伴、成长。

  今年11月8日,是中国第17个记者节。我们从家人的视角,看看新闻背后的记者。

   伴侣篇

   考虑让女儿当“女汉子”去

  ■讲述者:雷静

  《南宁晚报》社会新闻中心记者高宇峰的妻子

记者高宇峰一家四口

  女儿2岁时就开始照着爸爸的样子“”相机了,虽然时常拿反逗人捧腹,但她很乐意帮人拍照,还会偷拿爸爸的录音笔,要求爸爸帮她录音,听了后咯咯笑。或许,长大后,可以考虑“女承父业”。

  为何“考虑”?因为家有记者,让我深深了解记者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既对这个职业充满敬重,又对女儿未来可能的选择心存顾虑。

  先不说危险、收入,首先,孩子爸的工作时间没有规律。不管白天黑夜,他一接到采访电话就奔出门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前几天,他去隆安采访一个寻亲故事,早上7时许出门,天下着小雨,下午回到家时已是一身湿。对着电脑敲字写稿,直到晚上快10时才顾得上吃晚饭。

  如此的工作时间,身体健康哪能保障?如果女儿日后常常这样工作,我怕是会心痛的。

  这些年,自媒体蓬勃发展,孩子爸似乎更忙了。传统的纸媒记者也在学习新的传播方式,既要尝试改变文稿风格,也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学习微信的编辑、制作。虽然感受到职业的危机,但凭着对记者这个行业的喜爱,加上10多年记者生涯养成的职业脾性,他依然坚守,他依然享受。他时常为在自己能依靠记者这份工作而帮助到人,或是揭露一些不公现象而骄傲!他说,“记者虽然收入不高,但总有自己的骄傲”。

  不过,孩子爸采访后一般都是在家里写稿,工作之余能帮着老人带小孩,是个好“奶爸”,这点让家人比较欣慰!

   家有“万能健”  节假日总缺席

  ■讲述者:谢川

  《南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记者段柳健的妻子

记者段柳健在高温天进行煎鸡蛋实验

  我的爱人段柳健是个摄影记者,背着相机“赶场”拍摄新闻图片是他的工作常态。因为有在媒体实习和工作的经历,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并不陌生。各种突发新闻事件或工作需要临时加班或出差,常常会打乱我们原本的计划。

  我和段柳健结婚4年。每逢节假日,本是一家团聚的时候,却也是他背着相机忙碌的时候。去年中秋节,我们刚搬进新居不久,本想一起在家赏月,但心系工作的他匆匆吃了点东西便出门了,骑着电驴奔赴南宁各大地标建筑,只为了拍摄最美中秋“大月亮”。无奈,我只好回了娘家与父母一起过节。

  那天晚上,他回到家已是次日凌晨1时。我虽然有些难受,但看到一张张美丽的“大月亮”,觉得他的付出和执著是值得的。他说,这就是他的工作,虽然他觉得对家庭有亏欠,但他还是喜欢拿着相机冲在一线的感觉。

  平时,他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要么就是在修图交图,常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早上8时又爬起床赶去采访。常年熬夜加班,他的抵抗力不佳,经常生病发烧。有一次,他发烧到38℃,还是坚持把图片一一整理好上传图库,休息时已是凌晨2时许了。我总好奇,他怎么有这么大的能量?

  虽然工作忙碌,但他不是“甩手掌柜”,抽出时间承包了大部分家务,洗衣拖地等。而且,他做的手工月饼和蛋糕口感卖相俱佳,他的同事都叫他“万能健”。

  我理解他对工作的热爱和坚持,但作为妻子,希望他能更关心自己的身体,按时吃饭休息。在他的新闻路上,我们一起前行,共同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记者  廖欣  整理)

   永远比别人家吃得早的团圆饭

  ■讲述者:林炜智

  《南宁晚报》文体中心记者黄璐燕的丈夫

记者黄璐燕一家三口

  我和璐燕在一起七八年了,算是媒体人的资深家属了。认识之前,我觉得记者很神圣,每天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哗啦啦一写稿子,变成铅字呈现给读者,很厉害。认识璐燕后,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适应她的工作节奏。真的太忙了,而且上班时间不规律。一天里,你无论哪个时间段找她,她都可能在工作。

  结婚后,我们有了小孩,她的工作节奏依旧没有缓下来。白天采访,晚上还经常要去报社做版。小孩才2岁,最喜欢和妈妈在一块。她一出门,小孩就哭。家人都有默契了,会抱娃走开,不让他看到妈妈。即便在家,璐燕经常也在赶稿子。老人会带娃出门,让她专心工作。

  记者其实挺不容易的。一到节假日,很多家庭都外出旅游或是亲友团聚,可在我们家,这样的机会很少。璐燕是文体中心记者,节假日采访活动特别多,她比平时还要忙,全家出行的计划肯定都泡汤。印象最深刻的是,别人家的团圆饭都是傍晚开吃,而我们家,为了迁就璐燕的工作,常常是三四点就开始了。邻居吃团圆饭时,我们一家已吃饱看电视。不过,一家人都很理解。

  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体谅她工作的辛苦。我们夫妻俩达成共识,只要有时间,会多陪陪孩子。家里老人也帮忙,我有空也会尽可能帮她分担。璐燕要上夜班,常常要过了0时才下班,我把小孩哄睡了,会等到她平安到家,悬着的心才落地。(记者 周志英  整理)

   家有记者不容易    自豪担忧并肩行

  ■讲述者:罗兰

  《南宁晚报》文体中心记者李宗文的妻子

记者李宗文在采访中

  又到每年一度的记者节,虽然我不是记者,但这个节日是我每年都期盼的。因为,我的老公是记者。

  在朋友的生日会上,我与他相识。他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温柔、体贴和朴实。当得知他是一名娱乐记者后,我对他的好感更加强烈。约会、吃饭、逛街……没多久,我的“少女粉丝心”被攻陷。

  嫁给一个记者,我的亲朋好友都为我高兴,但也有好友提醒我:嫁给一个记者,注定要付出更多,承担更多责任,特别是对家庭。

  果然,这个跟“不舍昼夜”“拼命三郎”挂上钩的职业,注定了我的老公是忙碌的。他经常白天在外奔波,有时晚上也忙着采访、赶稿而彻夜不眠。别人在节假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却连想都不用想。

  婚前,我是一名销售;婚后,看着每日忙碌不堪的他,我做了一个决定: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让忙碌的他有一个温暖的窝。

  由于是娱乐记者,老公对娱乐新闻尤为关注,这点倒跟我不谋而合。他采访的每一个明星,我都喜欢。虽然他没有做什么风风火火的大事,但把明星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也算一种“贡献”。

  如今,我们的女儿已经9岁了,但我对老公的崇拜之情仍然没有减少。婚姻,不仅意味着幸福,还意味着相互体谅。

  我想对老公说:在工作忙碌之余,希望你多多休息,好好照顾身体。我也想跟其他记者家属说:给你们的另一半更多的理解、支持、包容和爱,你们的选择,不会错的!(记者 何璨汐 整理)

   记者老婆,让我欢喜让我忧

  ■讲述者:薛仁涛

  《南宁晚报》编辑中心主编王小欢的丈夫

编辑中心主编王小欢与丈夫薛仁涛恩爱甜蜜

  2012年11月,在玉龙雪山下,我初识了我的老婆——一名《南宁晚报》的记者。当时的她,留着干练的短发,交流中并不善谈,但总能看到她爽朗的笑容。当周围有一点风吹草动,她会第一时间冲过去看个究竟。我想这就是记者的职业敏感吧。

  刚开始交往时,我们很甜蜜,不仅家里人高兴我找到一个记者女朋友,别人会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也觉得很自豪。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熟悉彼此,我也对新闻媒体这个职业有了一些了解。一句话,就是很忙!那时我在深圳,她在南宁,异地恋爱,电话成了我们交流感情的桥梁。每次我下班后给她打电话,没说上几句,她不是正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甚至要结婚了,她还是那么忙,婚礼的操办全由双方亲属帮忙打理。

  一年后,老婆调到编辑中心工作。本以为结束东奔西跑的采访日子,可以过上稳定的生活,我们也有相对稳定的交流时间,但现实却不是如此。她每天从下午4时开始,一直要工作至次日凌晨0:30。出现大新闻,她甚至最晚到次日凌晨5时才下班。

  彼此黑白颠倒的作息,我们每天最多只有1个小时的通话时间,有时我会在通话中睡去,有时会在忙音中等待。就这样度过了两年的异地生活。

  如今,我来到南宁工作,但我们每天在一起的时间仍然不多,甚至一日三餐都不能一起吃。但是,我知道她背后承载了多少压力。

  家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不管她是因为工作中的不顺,还是黑白颠倒的生物钟紊乱;不管是因为她的脸色暗淡,还是身材走样,作为媒体人的家属,我要理解她的职业,包容她对家的不尽职,包容她的小脾气,给她温暖,让她更好地为自己的事业努力奋斗。

  值此记者节到来之际,作为家属,衷心说声:“老婆,你辛苦了!”同时也向所有媒体人说声“辛苦了!

 

编辑:韦玮

南宁地铁2号线江南客运站墙壁冒水情况说明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登)5月28曰下午,南宁新闻网
2019年21所港澳高校在桂招生 报名工作将启动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琴 通讯员 杨金娇)5月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