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产业扶贫促进扶贫脱贫工作扫描

30.05.2016  18:31

聚力集能拔穷根

——来宾市产业扶贫促进扶贫脱贫工作扫描

  2015年底,来宾市的贫困现状是共有247个贫困村、27.3万贫困人口,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年均减贫6.8万人。

  面对贫困,来宾市自我加压提出:比全国、全区提前一年完成脱贫任务。要完成这一目标,2016年,该市需要减贫8.4万人。

  一年减贫8.4万人,作为广西经济排名靠后的来宾市来说,底气从何而来?

  2015年以来,来宾市提出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制定了移民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实行精准扶贫,其中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注重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而产业扶贫在一年多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厚积薄发、力能扛鼎的作用。

  拔穷根规划先行 移山志以恒见效

  来宾市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0.5%,具有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三个尚未根本改变”:一是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但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二是发展条件持续改善,但贫困区域多、发展难度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三是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但致贫因素较多、遏制返贫现象发生压力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志刚在分析全市贫困现状时指出:“尽管面临的形势严峻,但也面临难得的多重叠加机遇,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是要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工程,根据群众意愿选择项目,实行规划到村、项目到户、增收到人的措施。”

  拔穷根有多种措施,为实现“棍扫一大片”的效果,该市坚持把产业扶贫放在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位置。

  花山村是象州县石龙镇的一个贫困村,全村2015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共69户266人。花山村种蔗已有多年历史,过去蔗农零散耕作,甘蔗既不好管理又不方便砍收。

  为改变这一现状,2015年,当地党委、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花山村以及周边的中塘村、迷赖村建设万亩连片“双高”糖料蔗基地,而花山村是“主战区”。今年5月,花山村3800多亩整治后连片开垄的土地上,甘蔗生机勃勃、一碧千里。与此同时,村民正在平整今年计划连片整治的4000亩土地,播种下新的希望。

  该村党总支书陈群光算了一笔账:在“双高”糖料蔗基地收割的高糖蔗,有国家补助、糖厂收购补助,加上机械化耕作省时省力,成本和利润“一降一升”,1吨甘蔗至少要多赚50元。按照万亩基地的规模计算,在不久的将来,花山村将以产业扶贫受益者的姿态走出贫困。

  如何推进产业扶贫?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来宾市制定了水果、肉牛、茶叶、桑蚕等产业发展规划,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抓手,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产业规划的实施,确保做到换领导不换“镜头”,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围绕产业脱贫目标,找准精准产业,做好精准扶持,来宾市又以“种、养、加、旅、销”五位一体,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打造产业扶贫、脱贫升级版,打出该市产业扶贫新品牌。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针对“特色产业空白村”,该市要求当地党委、政府要精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认真谋划特色产业种类。

  抓产业突出特色 新格局各有建树

  5月下旬,忻城县红渡镇古房村今年春天种下的200多亩百香果树长势良好,百香果树的藤蔓肆意攀爬,一派绿油油的喜人景象。

  种植百香果、打造百香果之乡,是忻城县产业扶贫的重点之一。今年,该县筹集2000多万元资金,对县内所有新种百香果的农户,免费提供水泥杆、果苗及铁线,每亩扶持资金达1500多元。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该县今年完成了5000多亩百香果种植,产出的百香果将以合作公司保底收购的形式销售。

  与百香果并驾齐驱的另一个扶贫产业是育肥牛。在育肥牛养殖上,忻城县引进了长和农牧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设三期项目,可带动农户年出栏育肥牛5000头。

  产业扶贫不是一时任务。来宾市把产业扶贫落脚点切实放在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注重突出特色,抓好布局,千方百计在扶贫脱贫路上帮助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

  按照“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的目标,该市根据各县(市、区)不同的地域特点,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十二五”期间,忻城和象州的种桑养蚕、金秀的石崖茶和合山的澳洲坚果种植4个项目列入广西“十百千”产业扶贫项目,武宣肉牛养殖项目列入广西养殖业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

  经过努力,当前来宾市逐步形成了各县(市、区)各有重点扶贫产业的格局,如忻城县有百香果、育肥牛、桑蚕产业,象州县有种桑养蚕、水果产业,金秀瑶族自治县有石崖茶产业,武宣县有水果、肉牛养殖产业,合山市有澳洲坚果、木瓜产业,兴宾区有甘蔗、水果等产业,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打下基础。

  仅2015年,该市就新增优质桑、茶叶、水果等种植面积3.7万亩,发展肉牛等养殖近7000头,受益人口达8.5万多人。

  重效益多管齐下 模式多扶贫有力

  兴宾区蒙村镇银峡村风光秀美,生态优势明显,适合以旅游为龙头进行产业扶贫。今年开春,兴宾区引进了广西博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银峡村旅游项目。该公司与沙江弄项目原承包方、蒙村镇银峡村委潘岽村初步达成合作框架协议,全额出资建设沙江弄景区。

  按照该公司计划,将投资5000万元建设旅游停车场、旅游步道、接待设施、特色产业园等,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带活旅游项目,带动银峡村村民脱贫致富。

  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来宾市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市长雷应敏指出:“在产业扶贫中,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快扶贫事业的发展。”

  在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该市着力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扶贫培训工作,“软硬件”兼顾,努力做到扶贫产业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就到哪里、扶贫培训也跟着到哪里。

  “三万三进”是来宾市为民服务的工作品牌。今春,该市实施了“三万三进”脱贫攻坚春季大行动,把发力点放在群众的“痛点”上,放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

  全市共组织了1200多支为民服务队、1.4万多名党员干部、9.6万人次深入贫困村开展工作。截至5月,247个贫困村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党员干部与贫困村、贫困群众结对联系,建立密切关系,帮助720个行政村、41个农村社区全部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计划5.8万份(个),建立和完善精准帮扶措施1.2万多条。

  得益于多管齐下的有力举措,产业扶贫的“软硬件”基础越来越牢固厚实,市政府、公司、农户、协会、互联网等各方力量出力不断,形成扶贫产业支撑、基础设施配套、培训扶智扶技的相互协调、合力推进的“拳头效应”,充分发挥了扶贫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另一个体现之处是来宾市注重实践探索新模式,并在当前形成了一批典型的产业扶贫经验模式。如金秀瑶族自治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胆推行“票决制”,确保了项目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在扶贫产业项目方面创新推行“以奖代补”和“循环使用”模式,使资金真正用于发展项目,确保了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成效性;象州县创新推行“土地入股”模式,贫困农民以土地入股与公司合作发展砂糖橘、三红蜜柚等水果产业,与公司按比例进行收益分红,年人均增收2300元以上;合山市推行贫困群众以“扶贫资金入股”的模式入股公司发展澳洲坚果产业,通过产业收益分红,年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