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推行“留守+”模式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

15.03.2017  00:37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等“三留守”人员最缺乏的是亲情,因没有亲情呵护而产生的社会负面问题令人揪心。如何弥补这一亲情短板?来宾市在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中,推行“留守+互联网+志愿+政策”等模式,建立健全关爱保护机制,让“三留守”人员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互联网+”,动态管理。来宾市由民政部门牵头,组织协调教育、公安、妇联、团委等部门建立关爱“三留守”人员联动机制,制定方案,推进工作。目前,通过市、县、乡、村、屯五级干部逐村逐户“拉网式”排查,摸清底数,全市共排查出16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15224人,60周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12118人,农村20岁以上60岁以下(不含60岁)留守妇女2317人,并一一进行建档立卡。对排查出的对象,以村(居)委干部、党员、学校教师为主进行“一对一”帮扶联系,逐一落实帮扶措施。并且,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功能作用,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信息系统动态管理和更新报送的常态化机制,实现多个部门间数据共享,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动态管理。政府不定期加强督查,确保工作机制落实到位,政策帮扶到位。

  “志愿+”,守望相助。众人拾柴火焰高。来宾民政、团委、妇联、教育等部门,积极搭建平台,构建关爱服务保障体系,吸引社会团体、人士参与到关爱工作中来。比如,2015年以来,来宾市团委推行幸福家庭1+1模式:即通过招募“爱心妈妈(爸爸、哥哥、姐姐)”志愿者,建立起“城里家庭+农村家庭”长期结对帮扶的形式,目前,全市共招募100多个家庭与100多个儿童建立家庭,帮助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孤儿健康成长。而越来越多的城里家庭通过这个平台,体验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献爱心的快乐。同时,还开展了微心望、暖冬行动、七彩小屋、留守儿童“亲情视频对话室”、“五老”行动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模式。据悉,通过搭建志愿服务平台,近年来,全市党员干部每年都认办以 “三留守”人员为主的社区困难群体“微心愿”2500个以上;全国道德模范、忻城县北更乡塘太村蓝绍会建立起了农村留守儿童,常年照顾40多位留守儿童。2016年,在来宾慈善总会的牵线搭桥下,来宾实施“健康快车”项目,为全市1200多名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手术服务,组织贫困先天性心脏病符合治疗条件86名儿童到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免费治疗。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填补了“三留守”人员因缺乏亲情而空虚的心。

  “政策+”,保障有力。 来宾市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关心、关爱、救助等保护保障机制。首先,在关爱儿童方面。来宾市把本辖区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未满18周岁的381名未成年人全部纳入孤儿保障范围,全面实现了新的孤儿保障政策(机构机构1000元/人月,社会散居600元/人月);2017年,忻城县民政局将安排上级项目资金200万元支持北更乡塘太村留守儿童之家,提升生活在那里的40多位留守儿童的幸福指数。近年来,政府出资在全市70个乡镇(街道)、794个行政村(社区)都建设乡村少年宫,为少年儿童提供学习、娱乐场所。其次,在关爱妇女方面。采取 “基地+微商”创业联盟的作用,通过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直接扶持1.5万名贫困妇女创业就业;通过实施“春蕾计划”、贫困母亲“两癌”救助、赠送奶粉、募捐等方式常年资助2000名贫困妇女。第三,落实好老年人优待政策。全市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本市行政辖区内的城市公共汽车;全面实施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政策;政府出资把全市五保村、旧校舍、旧粮库等270处村级闲置的公共资源建设成农村幸福院,在乡镇、村(社区)成立老年人协会93个,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一个精神文化交流和互帮互助的平台,让老年人在“进院不离家”、“离家不离村”的情况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享受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2016年以来,在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工作中,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人数为87699人,救助对象全部涵盖了农村“三留守”困难人员。(莫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