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去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01.06.2016  01:00

杨绛先生以105岁高寿往生极乐,并不应该是一件悲戚的事。在民间,她这个岁数算是喜丧,第五辈的孙儿要穿一身大红,代表喜气洋洋的寿终正寝。单说到杨先生自己,女儿先走一步,爱侣辞世已久,《我们仨》只剩她孤零零还在世间。到现在,终于能够团圆,让每个人都觉得宽慰。

只是,杨老这一走,再说起民国精神、大师风范,真的只能天上寻了。

我知道杨绛先生,不比大部分读者早。最早的一本是《堂吉诃德》,老记得里面的歇后语:你说我又忠又直,其实我周身被打得又肿又紫。里面这样的小段子多的是,注解又详实,每个也都是小故事,深得我心。反反复复看过好多遍——只是当年,从没想过要留意译者是谁。我是最粗心的读者,视无上珍宝是家常便饭。我并不知道这是国内第一部译自西班牙文的《堂吉诃德》,也不知道杨绛先生为了学西班牙文曾经下了多少功夫。

到我年岁渐长,读她的《干校六记》,开始竟然不知道“默存”是谁,老一辈读书人的相敬如宾到我们这一代完全失传,虽然我当时已经读过《围城》,并且赞不绝口。

我并不那么喜欢《洗澡》,大概因为不喜欢男女主角:男的太窝囊,女的……又确实太有心机,明明存了鬼胎,却分分钟要剖白自己的心计。我却喜欢杨绛几乎所有的散文,《回忆我的姑母》第一次让我了解杨荫榆,她除了是鲁迅笔下的军阀代表外,还是个对人生有追求的女子,有天真也有愚笨,而当日军侵袭,她大节不亏。她的一系列散文,写父亲、写佣人灵儿与福儿、写女儿的小皮鞋,不华丽不雕琢,一笔一笔写的都是旧时大户人家的厚道、诗书传家的理念、小儿女小日子的温存……她提示我们,历史和人生的另一种写法,不见得是大江大海,传奇中人亦可以活在你我的隔壁。

人一生,不必求大富大贵,夫妻齐心,儿长女大,就是福分。杨绛先生全有了,又一夜之间没有了。1997年,独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当年,她与钱钟书商量不要第二个孩子,因为不肯分薄给“圆圆”(钱瑗小名)的爱。那么,这全盘的失去,又该是何等样的打击。1998年,钱老也去世了。那时,杨绛先生已经八十余岁了。

该如何孤单地度过后半生,如何承受寂寞与思念,杨绛还是用读书人的方式:书写。她写下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她整理钱先生身后的遗墨。近百高龄,笔耕不辍。直到2013年,我还读到她的新作《忆母亲》,自责幼时曾抱怨母亲不够爱自己。这把年纪了,人最放不下的无非还是感情呀。

到底,诸缘放下,杨绛先生割断世缘牵扯,走了,在天国的那一边,想来,她每天想着盼着的人:父亲、母亲、丈夫、女儿……都在等她。 (叶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