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武:补短板 创品牌 推动服务业提升发展

30.05.2015  11:02

    陈 武

    同志们:

    刚才,清华书记对全区服务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要下决心补上服务业发展这块短板

    近年来,广西服务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产业规模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提供就业能力增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5925.16亿元,占GDP比重3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4%,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2.4和3.7个百分点;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比例达到28%左右;对全区地税增长的贡献率近80%。但是,必须看到广西服务业发展仍存在很大不足,短板效应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比重低,增速慢。全国经济已由工业主导转变为服务业主导,产业结构演变成“三二一”,而广西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仍是“二三一”结构,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比较弱。目前广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全国排第22位,比全国低10.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全国低18.2个百分点,吸纳就业人口比例比全国低11.3个百分点;与东部地区差距大,在中西部地区也处在落后位置。“十二五”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5%,比“十一五”慢了3.05个百分点。2004-2014年,全国服务业增速有9年高于GDP增速,而广西正好相反,有9年低于GDP增速。

    规模小,层次低。行业结构上,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多数行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目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比重超过40%,比全国高6个百分点左右,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租赁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广西规上企业开展有电子商务的比重仅5.3%,而国内发达地区已达40%以上。产业配套上,产业间关联衔接不够、产业链不完整。比如广西北部湾的港口码头等硬件还不错,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港口相比,我们缺港航服务业,缺市场交易平台,缺冷链物流,缺服务配套,堆场变不成市场。企业规模上,限下占大头,限上有规模的太少。2014年广西限上消费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限上限下比为3∶7,全国已达5∶5。地区结构上,发展不平衡,过度依赖中心城市。2014年南宁、柳州和桂林的消费比重占全区55%以上,其他城市服务业规模小、发展不足。广西服务业结构的缺陷,造成了区内消费不断外流,市场被外省企业抢占,生产要素外流的“虹吸”现象明显。

    引导少,扶持弱。对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抓服务业的力度比工业小得多,不少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效果不理想。今年一季度自治区有关单位组织对1500家服务业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认为政策完全落实到位的企业仅有10%,近80%的企业未享受到土地、财政、人才政策支持,近50%的企业未享受到税收、价格等优惠。(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问题主要在:一是统筹协调不够。对服务业发展的管理分散在多个部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策措施难以集中研究制定和推行实施,政出多门现象突出。二是营商环境亟待优化。调查反映,仍有65%的企业认为审批环节过多。三是政策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我们的不少政策缺乏细化可操作的具体条款。

    服务业发展的“短板”,是新常态下广西经济转型升级困难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差距也是潜力,短板蕴含空间。随着广西工业化从中期向中后期迈进,服务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这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同时国家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赋予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战略定位,广西服务业发展大有空间、大有作为。我们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树立雄心,拿出抓工业一样的力度抓服务业,加快补上短板,使之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我们强调加快发展服务业,绝不是说工业、农业不重要了,要辩证、科学地认识。广西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桂战略。随着电子信息和互联网等技术发展,服务业与工农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都离不开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实际上也是推动工农业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对于一定地域来说,则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特色发展,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有条件发展大工业的地方,在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要努力把生产性服务业搞上去。而不具备发展大工业条件的地方,像有长寿养生、生态、民俗、旅游等丰富资源的边远地区,就要想办法把相关产业尽快搞起来,让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挑起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