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华侨农场在积极探索中谋得发展,农场面貌日新月异,归侨侨眷的生活越过越甜。
近日,本报随中国侨联“亲情中华·走进侨乡”慰问代表团走进位于广西柳州柳城县的柳城华侨农场,来到茶厂职工归侨侨眷陈仙梅家中,她热情地请大家品尝柳城蜜橘、绿茶和她亲手制作的印尼年糕,她说:“在这里,家家户户都喜欢用印尼糕点、越南年糕这些东南亚美食招待客人”,他们的生活仍保有“南洋味”。
归侨生活展新颜
陈仙梅于上世纪70年代在越南吉婆岛出生,改革开放初随父母和家人回到祖国。作为近年来柳城农场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陈仙梅一家生活的变化很大。
走进她家,120多平方米的房子宽敞明亮,家居摆设错落有序,简单中透着温馨。当被问及以前的居住状况,陈仙梅说:“当然没有现在好,那时候住平房,屋子很小,不透光却透风”。如今,走出低矮平房住上楼房的陈仙梅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华侨农场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国家专为一批因政治原因被迫回国的归难侨们设立的集中安置点。柳城华侨农场书记潘雪鹏介绍说,柳城华侨农场成立于1960年,是广西六个老华侨农场之一,安置了大批印尼、越南归难侨。当时的经济条件有限,居住条件及配套设施很难齐全,归侨的生活也很艰苦。
“现在真的富裕起来了,我在农场茶厂做收青工采摘成熟的茶叶,丈夫在农场的水利部门工作,有稳定的家庭收入”,陈仙梅还高兴地补充道,“家里还承包了农场的7亩土地种蜜橘,收成好的时候一年能赚不少,生活不愁。”
据潘雪鹏介绍,在农场4000多归侨侨眷中,像陈仙梅家这样日子越过越好的不是少数。
柳侨发展有保障
由于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华侨农场的发展一度受限,如今归侨侨眷能够安居、乐业,与不断加大力度的改革分不开。
陈仙梅说:“我们能住上大房子,就是受益于农场的集资建房。”据悉,近年来广西柳州市柳城华侨经济管理区正在推进归侨安居工程,以解决归侨侨眷的住房难问题。农场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采用划地新建、集资建房和危房改建三种方式为不同经济实力的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对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归侨家庭,农场把土地划给他们,由他们自己建房;对于经济实力稍差的家庭,则由农场组织集资共同建房;而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农场则通过危房改造让他们能够安心居住。陈仙梅一家就是住在农场职工集资建造的住房小区内。
此外,进行改制的农场,实现了社会化和企业化运作,为归侨创收拓展了空间。潘雪鹏介绍,农场现设5个作业区,2个并场村和1家茶厂,柳城蜜橘、茶叶和甘蔗是农场的三大主要产业,在为归侨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更鼓励大家承包土地种植作物,获得更多经济收入。
未来还需共助力
曾经荒丘起伏、荆棘纵横的农场,已经焕发新的活力。随着农场转型发展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归侨侨眷将和陈仙梅一样,陆续实现“安居梦”、“幸福梦”。
但是,当谈及对未来的期待,陈仙梅说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目前,她的孩子正在农场中学读书。
据了解,农场有中小学各1所和2所幼儿园,由于地区偏远,农场的师资力量很有限,归侨子女获得的教育无法与城市中的教育相比。然而,人才培养是推动农场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华侨农场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发挥侨的特色、凝聚侨的力量,建设华侨新城还需要政府、农场归侨侨眷与海内外侨胞共同努力。
柳城华侨农场日新月异 归侨侨眷生活甜起来 -
南宁11:35 22.02.2016 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