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PM10实现三连降
推进密闭化运输管住“泥头车”
柳州PM 10 实现三连降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八桂腹地,拥有秀美的山川风光。近年来,柳州通过严管建筑垃圾遗撒,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建筑垃圾,城市烦恼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市委、市政府“努力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的号召下,柳州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十大工程”齐头并进,新区建设如火如荼,整个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渐渐的,人们发现能看见蓝天的日子越来越少,周围的空气开始变得浑浊让人透不过气。
“到处灰蒙蒙的,感觉呼吸不畅。晚上到家擦脸,能擦下一层黄色的东西。”那时,在柳州一千多平方千米的市区里,有近300多个建设项目在开工,随处可见脚手架,路上穿梭着“敞篷”泥头车,飘散的灰尘在四周高山的阻挡下,弥漫在城市上空无法散去。
对柳州而言,建筑垃圾运输撒漏是导致PM 10 爆表的罪魁祸首之一。在PM 10 并不广为人知的2007年,聪明的柳州人也将目光聚焦在了往来不绝的泥头车上。
政府搭台,公司唱戏
“治理空气先治泥头车”。理清了头绪,时任市委书记的蒋济雄带领班子成员多次调研建筑垃圾管理处置工作,并召开专题会议。多次会议催生了一个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一个崭新的机构“规范建筑垃圾运输专业化车辆运输密闭化专项整治办公室”(“密闭办”),负责贯彻落实建筑垃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组织执法部门查处私拉乱运、随意倾倒等违法行为。
2007年~2015年,柳州市还出台规范建筑垃圾管理的通知、办法十余项,其中《柳州市建筑垃圾处理专项规划》已设定到了2030年。
制度逐渐完善,但仅靠几家公益性质的运输公司单打独斗,远不能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2008年,柳州市政府首开先河,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了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公司,所有参与竞标的公司必须具备密闭化运输车辆,并答应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最终12家公司成功中标。经过近些年的兼并、淘汰、新增,截止到2015年,全市共有14家密闭化运输公司。
“别人都说我干这一行赚得多,但我承受的压力也很大。”作为市内某密闭化运输公司负责人的李老板坦言。柳州市常年对“三车”(渣土运输车、散装物料运料车、预拌混凝土运输车)实行严管重罚。除了常规执法,还建立了视频监控体系平台,通过天网探头、道路卡口等科技手段来对运输车辆进行监控,交警部门利用网上办案系统,建立运输车辆管控体系,把运输车辆的违法案件录入系统。
2013年,柳州还成立了柳州市渣土协会,在密闭办的指导下,尝试对全行业进行规范和监管。这个协会成立的巡逻队不定期在成员单位的工地进行巡查,发现违法运输现象立即举报到执法部门。协会还建设了密闭化运输车辆监控平台,方便对密闭化运输车辆的调度监管。
与李老板一样颇感压力的还有小黎。2013年,某著名一站式连锁购物中心入驻柳州,慕名跳槽而来的小黎成为一名项目监工,每天“冲洗台、堆放点两点一线跑不停,盯渣土车盯到两眼充血”。
柳州市规定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要到市容管理部门办理《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和《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才能交由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公司统一运输建筑垃圾,并排放到指定消纳场所。执法部门和渣土协会的人经常对工地出入口的道路硬化、冲洗平台、冲洗设施进行巡查,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将报告市容管理部门,扣留《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和《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严重的甚至会被住建部门责令停工整改。
多重收获,多重惊喜
2015年,柳州市依靠整治建筑垃圾运输治理空气环境进入第8个年头,人们明显感到市区空气得到了显著改善,雾霾扬尘少了,蓝天白云多了,街上戴口罩的人少了,早晚锻炼的人多了。据测算,柳州市2013年PM 10 年均值137微克每立方米,2014年92微克每立方米,2015年70微克每立方米,2015年空气优良天数为303天,效果非常明显,而且有越来越好的趋势。
在市政府的有效调控下,柳州市的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市场得到茁壮成长,13家公司的资产约5个亿。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来自于循环利用产业。由于柳州市建筑垃圾产生量巨大,统一规范运输、倾倒后数量可观,经过充分调研,政府决定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推向市场,出台扶持政策后,2015年出现了本地首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环保公司,计划3年内形成一条建筑垃圾从源头收集、清运、交易、再生建材生产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年处理建筑垃圾100万吨。“柳州市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推进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管理,在雾霾治理与生态经济发展方面均有收效,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柳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龚继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