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办赛需重赛事体验
在女足世界杯中、美两队对垒之后,有同行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条关于美国大学女足比赛的内容:比赛多机位转播,客队大巴接送;看台上除了2000多位球迷观战,还有残疾人坐席和学生鼓号队;赛场外,有球队相关产品、各种冷饮小吃售卖;赛后,队员享受专业恢复,主教练接受校园记者采访。虽然只是一场大学赛事,职业的感觉却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之中。相信这种赛事体验,会让参与其中的人身心愉悦地感受到女足比赛的魅力。
作为学校赛事系统较高层级的比赛,做到用心、职业,无论如何都不算过分;而且,正是有了这样的校园赛事平台,才支撑着美国女足纵横足坛20多年,如今又一次闯入世界杯决赛。
校园里既需要搞得轰轰烈烈的品牌赛事,也要有人人可参与的身边赛事。校园中的比赛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具,必须具备不同层级、各种形态,可以是班级间的一场球赛,也可以是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学生的较量。比赛为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设定了进取的目标,用好赛事这个杠杆,不仅能让体育影响更多青少年,还能为项目人口和水平带来改变。
校园赛事是个好抓手,如今,却还存有不少误区。有些学校将锦标看得过重,比赛成了少部分特长生的专属资源,让大多数孩子失去参与的机会;个别项目成为“香饽饽”,建队伍搞比赛“一窝蜂”,却忽视了体育全面发展的功用,让孩子无从选择;学校通常独力承担赛事的一切工作,不注重借助和动员社区、家长的力量,让比赛仅剩下了竞技性,却失去了很多可以附着在比赛中的内容,比如情感交流和家庭纽带等。
清华大学拥有高校里水平一流的田径队,校方特意将田径项目作为校运会的闭幕大戏,但上座率过低却让人头疼,类似情况在其他学校也同样存在。按说,跑跳投是体育课里的最基本的项目,却成了最不受学生待见的项目。究其原因,除了缺乏相关体育文化和传承之外,赛事几乎没有包装和设计,学生们只能枯坐在看台上,没有良好的观赛体验也是原因之一。
现在,校园里并不缺少赛事,却仍缺少为学生着想、以人为本的办赛理念。学生们无论是身体力行参与,还是置身看台欣赏,校园赛事都要多想主意,给他们创造值得回味、愿意留在赛场的美妙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