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用地改革激发旅游产业活力 投入稳增长
桂林市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然而多年来,桂林旅游业发展却一直受到项目用地指标短缺、用地审批难等因素制约。2012年起,国土资源部将桂林纳入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地区,桂林市创新性地制定出台31条政策,确保了旅游项目投入的稳步增长。
正在建设的信和信智慧健康产业园是桂林市未来养老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并被国家旅游局列入2015年优选旅游项目名录。这个项目建设用地2700多亩,不仅面积大,还要占用大量的山体、水体,用地报批程序复杂。
信和信集团有限公司 助理总裁 黄小云:其中有80亩土地是农用地、水体,就是鱼塘。31条出台以后我们就希望鱼塘就能够享受31条的政策。对我们企业来说,节省了报批的时间,对我们成本也降低了。
企业负责人所说的31条,就是桂林市国土资源局2014年编制的《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若干政策(试行)》,其中一条提出,旅游景区中未改变农用地、未利用地用途和功能、未固化地面、未破坏耕作层的生态景观用地,可按实际地类管理,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这就改变了以往旅游项目用地不分类别,全部按照建设用地报批的传统做法。正是这条新政的出台,让原本不可能建成的漓江逍遥湖景区成功落户。占地3000多亩的逍遥湖景区有2800多亩保留了自然生态景观,仅有200亩用来建设停车场、酒店等设施。
桂林漓江逍遥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 周新华:如果是整个景区3000亩地要全部通过(建设用地)报批或者征地,那么这个景区根本就没办法开发做。第一个我们征地指标没有这么多。第二个资金的投入会很大。一般的企业根本做不了这个景区开发。
通过旅游产业用地分类管理,让原本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是桂林试点旅游用地改革以来最直接可见的成果,这些变化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致富也具有积极意义。
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茯荔村委上茯荔村村支书 白益发:好比村里边道路硬化了,好像那个公益事业都没有以前那么困难了,还有就是通过开发,进一步保护了我们这个林区,这个植被更加好,水源更加丰富。
31条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农用地、未利用地以作价入股、合作联营或者租赁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不仅解决了旅游开发涉及集体土地征收问题,还激发了农民参与开发管理的热情,加快了旅游产业发展。31条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用地指标短缺与企业用地需求大之间的矛盾。新加坡瑞盛集团2010年进驻阳朔,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医疗养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整体规划占地3600亩,建设用地需要800亩。然而每年阳朔县的建设用地指标仅仅几百亩,很难一次性解决企业的用地需求。
阳朔县国土资源局 党组成员 陈发祥:31条的灵活供地政策,采取分期分批进行供地,也有利于我们国土部门对企业的投资进度的监管。
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桂林旅游用地改革实实在在带动了经济增长。2014年,桂林市共上报16宗旅游产业用地,只占全市总用地的8%左右,却带动固定资产投资117亿元。
桂林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周江:有了这个试点政策,我们旅游项目报批的提速应该是在30%以上,旅游企业它投资的积极性有了。
根据自治区国土资源部门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包括工业、商服、住宅、民生用地在内,全区建设用地预审总面积同比有所下降,然而旅游用地却逆势增长42%。从中可以看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自治区旅游用地改革生动诠释了如何“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