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2015年1-7月规上服务业企业情况分析

08.09.2015  15:26

今年1-7月,梧州市消费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消费总量增长稳定。全市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7.61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幅呈逐月上扬趋势,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5月增速提高8.8个百分点,比1—6月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态势

(一)从销售额和营业额构成看,零售业保持强劲势头。

1—7月,全市限额以上 批发业 销售额完成46.51亿元,同比 下降 8.9%,增幅低于限额以上销售额9.3个百分点,比1—6月提高0.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 零售业 销售额完成14.48亿元,同比 增长 49.1%,增幅高于限额以上销售额48.7个百分点,比1—6月下降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 住宿业 营业额完成0.73亿元,同比 增长 1.0%,增幅比1—6月下降1.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 餐饮业 营业额完成1.39亿元,同比 增长 14.6%,增幅比1—6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

(二)从零售额构成看。 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1-7月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额增长12.6%,拉动全市增长5.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2.1%,拉动全市增长10.9个百分点;住宿业零售额下降5.7%,拉动全市下降0.1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4.5%,拉动全市增长0.8个百分点。

(三)从各县(市、区)看, 各地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发展不均衡。 从各县(市、区)增速排位看,按可比口径计算增幅最高的为万秀区39.1%,依次为龙圩区25.2%、藤县20.1%、岑溪市17.5%。其余县区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呈个位数增长,分别是蒙山县7.2%、长洲区5.5%。

(四)从各县(市、区)占比看,各地拉动作用强弱不均。 万秀区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达到39.3%,拉动增长12.2个百分点;长洲区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达到48.8%,拉动增长3.4个百分点;岑溪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达到5.8%,拉动增长1.2个百分点。其余三个县区总量占比很低,拉力合计不足0.5个百分点。

(五)从商品销售类值看, 大宗商品对零售额增幅影响较大。 一是1-7月梧州市汽车行业火热走俏,总量占整个限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的27.4%,同比增长51.8%,拉动增长11.0个百分点,拉动力居首位;二是石油行业受节日影响零售额增长12.4%,总量占整个限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的45.3%,拉动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5.9个百分点,拉动力居第二;三是服装鞋帽针纺织品行业总量占7.7%,增长7.9%,拉动增长0.7个百分点;四是中西药品类总量占5.3%,增长37.2%,拉动增长1.7个百分点;五是粮油、食品类、煤炭及制品、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行业对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均下拉。

二、消费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限额以上企业对全行业总量拉动仍然很小,占比低,主导地位不突出。

由于梧州市居民收入低,位于全区末位,导致市场消费力偏低,多从网上购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购买力的流失,且梧州市缺乏大型企业集团,限额以上单位数量少、规模小、所占比重很低,致使限额以上单位引领作用弱,拉动消费市场增长力度有限。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达到166户,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8亿元,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2%。

(二)城乡市场发展不均衡,农村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

由于大中型商场过于集中在城区,而农村市场网点布局不尽合理。近年来,虽然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释放,但农村发展环境仍然滞后,制约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三)消费结构有待调整升级。

梧州市消费品市场受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影响较大,当这两类商品消费增长放缓时,会对梧州市消费的快速增长有较大影响。

  三、工作建议

(一)培育限上企业,拉动全市消费。

一是加强对限上企业的运行监测,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行状况,改进和完善现行统计制度,加强对限上企业的动态监测和分析,充分发挥批发和零售企业主力军作用。

二是积极培育限上企业。我们要着力引进一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从而做大做活全市消费品市场。

三是重点扶持有特色、有品牌、就业收纳能力强的商贸流通企业。四是同时要大力支持现有的民营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不断向限上企业发展迈进。

(二)进一步促进热点消费需求。

一是要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扩大旅游、体育健身、休闲、养老保健等服务消费;开发老年产品和服务市场;引导80、90后的时尚化消费,发展个性化和定制化消费。拓展群众多样化消费,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二是要激活消费需求。结合中秋节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休假的到来,鼓励商家企业开展节庆促销活动,充分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等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

三是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推动旅游、汽车消费,重点培育品牌消费,引导部分中高端消费。大力促进节假日消费。

(黄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