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检察工作巡礼: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推进平安建设
【原标题:平安建设:惩恶止争保百姓幸福安康】
2015年1月14日下午,最高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厅检察官通过远程视频接访系统,与身在江苏省宿迁市检察院的当事人实现了跨越千里的“面对面”接访。这是全国检察机关远程视频接访系统开通以来,最高检首次运用远程视频接访系统接待群众申诉。记者程丁摄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根本前提。回眸“十二五”时期的检察工作,“平安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着力点、百姓关注的高频词。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平安建设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要求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5年来,全国检察机关自觉担当起平安中国建设者、捍卫者和守护者的神圣使命,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依法履职、尽职尽责。
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无论是实现老百姓的“平安梦”,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天下平安,梦想才能起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政法综治战线要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加强基础建设,加快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
针对平安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指出,政法综治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平安”理念,把工作触角从打击犯罪、维护稳定延伸到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各个领域。
中央有决策,检察机关重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多次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积极参与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十二五”以来,针对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全国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批捕、起诉等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各种严重刑事犯罪,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检察机关依法打击的利剑始终指向危害民生犯罪。2013年4月至12月,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了危害民生刑事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随后,最高检又连续三年开展专项活动,集中力量、重拳打击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两类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犯罪。专项活动硕果累累,群众为之点赞。
黑恶势力犯罪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检察机关对黑恶势力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刘汉、刘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是近年来查处的性质特别恶劣、危害特别严重的刑事案件。面对案情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等重重挑战,检察机关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依法批捕、起诉,始终秉持忠于事实、忠于法律的司法理念和法治精神,把该案办成经得起法律检验的铁案。在全国各地,检察机关按照中央部署和最高检要求,不断加大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力度,有力推动了打黑除恶工作向纵深发展。仅2015年,检察机关就起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2027人。
暴力恐怖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检察机关积极参与打击暴力恐怖和极端组织专项斗争,依法严惩暴力恐怖犯罪活动。云南检察机关对“3·01”暴恐案快捕快诉,有力打击了暴恐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新疆莎车“7·28”暴恐事件发生后,当地检察机关不仅快速介入侦查引导取证,而且带头参与维稳工作,消除群众恐慌情绪,维护了当地正常社会秩序。针对暴恐犯罪,2014年9月,最高检联合最高法、公安部出台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惩治暴恐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十二五”期间,检察机关在打击暴力伤医、拐卖妇女儿童、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集资诈骗等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上不断发力,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刑法学教授赵秉志评价说,近年来,最高检明确提出坚决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强化民生法律保护、创建平安中国的理念。
检调对接释法说理:将化解矛盾贯穿检察工作始终
检验平安建设成效,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能否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中央政法委对依法化解社会矛盾高度重视。孟建柱同志明确要求,各级政法机关要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努力把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纳入法治轨道。
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要求,注重立足检察职能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不断建立健全百姓有序表达诉求工作机制,加强初信初访办理答复工作,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最初环节、化解在基层。
检调对接机制是检察机关化解矛盾的一项有益探索。随着《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检调对接试点工作的意见》在2011年7月28日的印发,刑事和解、民事行政调解转入了工作机制层面的试点探索。各地检察机关主动与公安、法院、司法、人民调解组织合作,对符合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民事申诉案件,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调解工作,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
信“访”不信“法”,这是以往很多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对待法律的一个态度,也是一些社会矛盾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2013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
在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过程中,最高检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规范化建设,2013年3月成立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推进这项改革工作。2014年初,最高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对群众控告申诉的受理、办理、司法救助等作出具体规定,保障群众的控告申诉权利。
司法人员结合办案开展释法说理,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可以起到春风化雨、定分止争的能效。早在2011年,最高检就制定下发相关意见,对各级检察机关开展法律文书说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7月,最高检发布《关于实行检察官以案释法制度的规定(试行)》,至此,以案释法制度正式建立。
2015年,湖南省检察机关在办理社会关注的“陆勇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销售假药案”中,在对犯罪嫌疑人陆勇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同时,还同步发布了不起诉决定释法说理书,从事实证据、法律适用、刑事政策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具体理由,解答了社会公众对该案的种种疑惑,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检察机关均在人口集中的乡镇和街道设立了派驻检察室,就地受理控告申诉,化解矛盾纠纷。同时,各级检察机关广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加强视频接访、下访巡访、巡回检察等工作,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对促进矛盾纠纷化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检察机关乘上互联网快车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对创新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明确指示。
创新社会治理,政法机关如何作为?孟建柱同志要求,政法机关要适应新形势,增强风险意识,以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为动力,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引领,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十二五”以来,检察机关在平安建设中,积极主动做好检察环节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促进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管理。2012年,最高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落实刑法修正案(八)精神,全面规范了社区矫正工作,从调查评估、交付与接收、矫正实施到解除矫正,流程规范,机制稳固。2015年5月,最高检下发《检察机关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八项措施》充分体现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对象、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全面性、全方位性和综合性,在保护、预防方面检察工作的专业化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功能发挥相结合的整体性和有机联动性。同年,最高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制定了《关于在检察工作中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见》,依法惩治针对残疾人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是检察机关加强社会管理、提升司法效能的重要支撑。2013年12月3日,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上线运行,这标志着四级检察院司法办案平台正式贯通。该系统进一步规范了办案程序,实现了案件从受理到办结全程网上运行,案件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2015年,最高检与全国31个省级检察院全面联通了远程视频接访系统,这意味着各地群众今后“足不出省”就可以向最高检进行控告、申诉。在山东,检察机关通过开通民生检察服务热线、互联网、检察专线网等,实现市院、基层院、派驻检察室与辖区村庄、社区、企业、学校等相关单位的联网,基本做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着力提高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既是中央对政法机关的能力要求,也是政法机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不断增强善待媒体、善用媒体的能力,纷纷建立检察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以开放姿态面对公众。截至目前,已实现四级检察机关“两微一端”全覆盖,在全国政法系统中率先建成四级新媒体矩阵,为畅通群众涉法涉诉表达渠道,释法说理解疑答惑,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搭建起全新的信息化平台。
打击危害民生犯罪、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创新参与社会治理手段……在平安中国建设的征程中,检察机关忠实履行职责,精心护佑着百姓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