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试点地区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378件
2016年12月26日,一条重磅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被刷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篡改、伪造自动检测数据可构成污染环境罪、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违法排污将从重处罚……通过解读,广大网民深切感受到司法机关为打击环境污染犯罪放出大招,不由得拍手称快,纷纷点赞、转发。
群众的关切在哪里,司法办案的着力点就落在哪里。2016年,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药和环保领域,让人叫好的“法治头条”还有不少。比如,“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加快推进地方性立法,抓紧配套行政法规、规章、标准等。再比如,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始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继修订、修改,环境保护税法正式颁布……
吃放心食品,吸新鲜空气,饮纯净的水,居健康环境,群众的愿望朴素而具体。实现这一切,既有赖于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也离不开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的严厉惩处。
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最高检在全国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破坏环境资源、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1.1万余件1.4万余人;监督公安机关对破坏环境资源、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立案侦查9000余件1.1万余人。公安部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将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作为部署开展“夏季治安攻势”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打假利剑行动。最高法发布了《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环境司法职能作用。
不久前,最高检对外发布了5个生态环境领域指导性案例,对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依法提起公益诉讼进行指导。回顾2016年,有关“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报道屡见报端。自2015年7月1日开展提起公益诉讼试点以来,截至2016年12月底,各试点地区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378件,集中办理了一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有效遏制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挂牌督办重大案件有利于破解难题、力排阻力、增加震慑力。
2016年3月,山东庞红卫等人非法经营疫苗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最高检挂牌督办该案,324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批准逮捕,100人因涉嫌职务犯罪被立案侦查。腾格里沙漠惨遭企业偷排废水后,最高检立即将相关4起案件列为重点挂牌督办案件,并与公安部、环保部组成联合督察组,现场督办案件,6家化工企业和10名责任人,以及4名涉嫌渎职人员受到法律制裁。据统计,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最高检单独挂牌督办或与公安部、环保部、食药监总局联合挂牌督办了147起案件,第一时间回应百姓关切。
2015年12月,最高检与食药监总局、公安部、最高法、国务院食安办联合下发了《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2016年,各地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普遍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备案审查等制度。四川、宁夏等8个省(自治区)已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两法衔接”共享平台,一张织密的法网正在全面铺开。
衔接配合还意味着交流切磋。2016年11月、12月,分别围绕“环境污染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和“依法惩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的两期培训班先后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的环保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机关的执法一线业务骨干共310余人参加了培训。参训人员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提高了环境污染案件、食品药品安全案件的办理水平和实战能力。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新的一年,百姓对蓝天碧水的呼唤、对食药安全的要求,值得司法机关继续开足马力、攻坚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