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县仁和村:“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
南宁新闻网讯(见习记者 周珈因)仁和村位于横县六景镇,2013年11月被选定为2014年南宁市市级综合示范村建设村屯。一年多过去,这个小村庄焕然一新,打响了名气,许多游客纷至沓来,但只有在这里生活着的村民和支援建设的干部们才真正懂得仁和村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
量身打造“美容计划”
安居才能乐业,整洁干净的青砖房让仁和村的居民安居乐业 见习记者 周珈因 摄
街道干净整洁,青砖屋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的对联无一例外都包含着“仁和”二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反映着仁和村居民对于建设自己美丽家乡的极大热情。然而六景镇党委书记肖彩告诉记者,这里只是曾经利垌村委管辖范围内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屯,人口不多,土地面积也才500多亩。她说,当时南宁市要求各个县区都要建设一个市级的示范村,但一些乡镇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产业的开发相对来说也比较落后,如仁和村,主要就是零散地种植一些甘蔗等传统的农作物,村屯外围的杂物房、牛栏、鸡圈等各类用地与空闲地块也比较零散。值得庆幸的是,村子中心的住房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落建成的时候就有着比较良好的布局规划,这为生态乡村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说起仁和村的“美容计划”,肖书记不无感慨。仁和村的美化行动有着明确的谋划和部署,主要从几个方面去进行提升:
一是村庄规划。仁和村特地请了专家来进行整个村庄设施的规划,把村庄里面所有的雨水与污水进行分流。现在,污水在被全部集中之后排入一个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而原来的水塘用来收集雨水打造成一个风景湖。
二是村庄房屋的外立面。按照尊重村民的意见,仁和村保留了原本使用青砖搭建的房屋,而后建的红砖房仿造青砖房的外形进行粉刷,使它们与保留下来的青砖房相得益彰。
三是产业方面。在将仁和村确定为示范村建设村屯之后,村级的组织得到了健全。现在仁和村采用“一组一会一社”的村级组织方式,通过党小组、户主会、经联社来发动村民参与土地流转,在进驻公司的帮助下利用流转的土地发展优质水果与大棚蔬菜等产业。
四是仁和村的乡村旅游规划。仁和村邀请专业的公司为村子制定了一个旅游的规划,目前村里也成立了一个自己的旅游公司,由村民和一些专业人士一起筹划整个旅游项目。现在,村里已经有两户人家具备了接待游客吃饭住宿的功能,还有很多户人家正在进行装修。
肖彩说,示范村定在六景,可以说是个高瞻远瞩的决定。因为横县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东部乡镇的新农村建设远远走在前列,但是在西部特别是西南的农业欠发达乡镇,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很低。这是首次在横县西部欠发达的乡镇建设示范村,旨在以示范村的建设带动西部村镇的群众,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改变他们的理念,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建设方面为他们树立一个标杆,让他们看到西部的农村也可以建设得很好。
这次在仁和村的示范村建设,带动作用确实很强,单是六景镇,原本新农村建设的20个新农村、10个精品村的名额根本无“村”问津,但是今年很多村屯都争相报名要参与建设。在土地流转方面,原本六景镇村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并不高,但是现在仁和村引进公司进驻以后,村民的收入提高并且多元化了,也带动了周边的其他居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流转土地寻“产业经纪人”
走进仁和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
在村中“一组一会一社”的牵线搭桥下,历经数次的土地流转之后,对外承包的土地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村子里面土地流转了,有的村民会选择帮承包土地的老板打工,薪酬按小时算,一般每天能拿到80-120元的薪水。广西横县浩宇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就承包了村里的250亩地。公司负责人潘其谦说,在外面打拼多年,听说家乡有一些土地对外招标,回自己家乡发展离家较近,还可以照顾老人,有那么好的机会他当然不会错过。
潘其谦介绍,之前在外地他也是种植大棚蔬菜,主要是菜椒、番茄之类。番茄在田阳很流行,但是田阳的市场很成熟了,要挤破头去到田阳发展的话成本很高,但是如果回到仁和村就不一样了。在仁和村里他承包了250亩地,100亩种着大棚五彩椒,还有150亩将进行其他蔬菜的露天种植。
据介绍,目前,大棚里种植的只有五彩椒一个品种,所有的佣工都是仁和村里富余的劳动力,这个蔬菜基地每天大约需要40位工人,他们每人一天的工资是80元,一个月下来,每位工人的收入也能达到2000元左右。说到回家乡承包土地的理由,潘其谦说,承包下这些土地进行一定规模经营对于公司本身的发展和家乡的建设都是非常有利的,在村民的土地都已经流转开的情况下,聘请周边村子的村民来帮工也可以吸收村内的劳动力,给村里带来扩大就业的好处。在他的蔬菜基地里,一亩地大约可以种2000棵彩椒,一颗大的彩椒可以长到七八两,一株可以产出约2斤,每斤市场价4元,那么在正常年景下,一亩地可以盈利6000元。据介绍,这里的辣椒将会优先提供给两广市场。
养蚕老屋用来“形象代言”
村史陈列室内展示的老旧工具让人感受到了老一辈的情怀 见习记者 周珈因 摄
在仁和村的青砖房中间,藏着一间特别的屋子,那就是仁和村史陈列室。这个小小的村史陈列室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原貌,鱼篓、木犁、风柜、石磨等老一代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一应俱全。
仁和村史陈列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间屋子以前是她家里的蚕室,奶奶在世时她也在这里养蚕,现在家里的地已经全部流转,不需要再种地也不用依靠养蚕维生了,干脆就把这间空屋子捐出来作为陈列室。在陈列室里面展示的所有物品都是村民从各自的家里捐赠出来展示全村风貌的。现在依靠土地流转,收入稳定了,空闲的时间多了,现在在村子里她们还有11间房,家里人是够住的。她说,原本可以出去做生意,但是离家远了没有门路会比较艰难,所以目前比较希望政府能多开发一些项目,让像她一样的土地全部都流转出去的村民也能找到一些在家门口经营的门路,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
这位负责人笑着表示,自己的父母已经闲不住去下地帮忙采收蔬果了,每月还可以从承包土地的老板那里拿到固定的工钱,自己和家里人都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这个曾经的臭水塘是现在人们休闲娱乐首选的地方 见习记者 周珈因 摄
仁和村的日新月异,村里人和邻村人可都看在眼里。仁和村经联社户主会会长梁汉明原本就在镇里工作,当他知道家乡要组织建设综合示范村时就马上决定回来了。梁汉明说,现在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如果他们这些在镇上工作的年轻人还不回来的话人员就太少了,所以他还是决定回来组织村里面的工作,支持家乡的建设。
横县六景镇驻仁和村干部黄忠超见证了仁和村巨大变化的全过程。他说,刚进驻这个村的时候看到的只有成堆的垃圾,污水雨水是一起排到村子旁的同一个池塘里面的。经过雨污分流、美化绿化以后,整个环境都变好了,这个池塘成了仁和村的村民最喜欢的休闲地,吸引了很多游客在此驻足留影。现在,整个村的污水全部收集到污水处理中心,在湖里的比较自然清澈的水基本上全部都是从巷道收集到的天然雨水。雨污分流除了能让环境变好之外,也为今后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一个硬件的保障。
而让利垌村委支书黄家义印象最深的是示范村建设前后,村民的生活形式。他说,原本以前为了五六十斤甘蔗一年到晚都忙个不停,村子里面土地流转了,有的村民会选择帮承包土地的老板打工,人们下地打工每天有80-120元的收入,遇到下雨、寒冷等不便下地的天气,村民还可以在村里专门的棋牌休闲室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比起以前真的舒服很多。
黄家义说,现在仁和村每天要接待几百人,周末会多一点,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6000多人,城里人一般来这边照相,吃农家饭,钓鱼。以后村子旁的狩猎园还会有山鸡、野兔、鸵鸟和梅花鹿,现在已经有南宁的老板过来经营,开始养山鸡和野兔了。
据了解,经常会有邻村的村民来仁和村参观村内市级综合示范村建设的成果,与仁和村相邻的化龙村居民农灿雄就是其中一位。他是近几年刚回来的,觉得相邻的仁和村变化很大,特别是环境。以前到处都是垃圾,现在的清洁环境让人感觉很好。村民的生活状况也有所改变,人们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水平也提升得比较快,收入也还行。生产方式方面,以前都是些传统的农作物或者养蚕,现在一些村民种起了水果和蔬菜。他说,以前在外务工一去就是二十年,回来工作最大的体会就是以后可以跟家人在一起了,不但生活水平没有变低,而且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仁和村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得到的好处也都攥在手里。六景镇下辖的其他村庄,也纷纷模仿起了仁和村的建设模式,开始走上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仁和村是一个标志,也是辐射带动相邻其他村发展的动力,愿未来仁和村和它的“小伙伴”们,都能从“丑小鸭”蜕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