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县大宅门藏身闹市 探寻百年高家大院的隐秘记忆

12.10.2015  12:07

 

高空俯拍高家古宅院。

   核心提示

  如今的边关风情游、峡谷探秘游、古村古镇游等特色“古意”旅游,不断吸引着城市游客前往观赏。其实,想看古建筑和古民居不一定非要往“老、边、山”钻,只要善于发现,在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美景。在距离南宁市100多公里的横县教育路(横县中学)对面,有一处100多年历史的古民宅,占地6亩多,房间30余间,中轴对称,大开大合,雕廊画栋,美不胜收。这栋青砖黑瓦建筑历经百年风雨依然稳固屹立,目前仍有40多人居住于此。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访这座古老宅院的深邃和魅力。

   百年老民宅身居闹市

  从热闹的横县教育路街道走过,如果不留心,就会错过高家古宅院,它深藏在高楼林立之中,门口一株茂盛的佛肚竹,把古朴的宅院大门半遮半掩起来。然而只要驻足细看,大门门楣上的“朝议第”牌匾,你的眼光将很难再移开。这座古民宅,并不普通。

  这座占地6亩多的古宅院是高家大院,由清朝四品文官高国安的孙子良辅、良儒到此定居后所兴建,具体建筑年限不详,相传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推开宅院大门进入,眼前是开阔的院子,地面由大小不一的四方磨砂砖铺就。走过大院,来到第一道门,门楣上的“参军弟”牌匾很醒目。高国安第四代孙媳妇陈家德今年已经95岁,身体硬朗,她指着这块匾对记者说,这块匾和大门口的“朝议第”匾,均为当时的皇帝赐予高国安公的。她18岁嫁入高家,当时她的婆婆对她讲述了这段历史,她的婆婆也是从小就在高家,那时候这块匾就已经挂在这门楣上了。陈家德的婆婆十几年前寿终正寝,享年104岁。

  穿过三道门,仿佛横穿一段历史。高家大院中庭的屋檐距离地面均有七八米,房檐下方雕刻、绘画图案丰富,雕刻以传统的回型八卦和镂空为主,绘画则以仙鹤松柏为主,画中物体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宅院周边共挖有3口水井,这是大户人家才有的“标配”。据陈家德奶奶介绍,不管多么干旱少雨,这3口井永远都是满水的。目前,整座大院建筑依然保持完好,藏身在现代建筑的包围之中,尚有两口水井保存完好。但大院昔日的围墙已经坍塌,仅存一段约10米长的古围墙斑驳地矗立着。

陈家德老人与高家“”字辈三兄弟共同研究族谱。

   30多间厢房至今仍住满人

  这座高家大院的规模,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大户人家,大三进,三道门的高度逐进递增。记者用卷尺测量,第一道门高2.68米,第二道门高3.00米,第三道门高3.13米,加上高约20厘米的门槛,三道门的高耸威严足见一斑。

  高国安公第六代孙高文锐今年已经40多岁,他介绍说,高国安后代“”字辈人数最多,有50多人,分散居住在全国各地,还有出国定居的。100多年来,这座宅院里始终人丁兴旺,至今仍有40多人居住。记者细数了一下,除去中庭,两边的厢房多达36间,还有一些小房间和储物室。目前,几乎每间厢房都有人居住。房屋结构坚实,冬暖夏凉,而且宅院所处位置为横县闹市区,交通和生活都很便利。

  高文锐介绍说,一直以来,这座大宅都是由高家的嫡系子孙居住,但随着高家的发展,很多人开始外移定居,留在本地生活的,也都搬进了古宅周围的现代居民楼。因此,目前居住在高家大院的人大部分是外来租户。但高家子孙代代都有委员会,负责每年定期对宅院进行检查修缮。

经历百年依旧水满的老水井。

  行善孝道家风传承百年

  从门楣上张贴的“联姻”红字和三道门两旁的对联可以看出,这个家族刚刚经历了大喜事。高国安第六代子孙高文强介绍说,100多年来,虽然高家子孙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各行各业,但不管相隔多远,只要有喜事、大事,都会回老宅通报同族亲人。离得近一点的,更会选择到老宅来举办喜事盛宴。

  即将到来的九月九重阳节,也将是这个大家族聚会的好时机,高文锐说,高家定在重阳节扫墓,每年赶回老家来扫墓的同宗亲戚都有近百人。祭拜结束后,大家就会在这座古宅大院里聚餐,摆上10桌酒菜,坐得满满当当,非常热闹和气。高文锐说,在先祖定下的字辈排行中,第九代是“”字辈,第十代是“”字辈,先祖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便是“积德行善,尊崇孝道”,后世子孙无不谨记奉行。(农芝 文/图)

[责任编辑: 徐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