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县:甜玉米带动生态循环致富

29.10.2015  17:41

      广西推动甜玉米发展突出贡献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双孢蘑菇之乡、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业大县,横县被标注了很多靓丽名片。长期以来,横县看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产品资源量大质优,让农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  

      春华秋实,春天辛勤劳动种下的种子都结成了秋天喜悦的果实。清晨,玉米地一望无际,空气中弥漫着玉米的清甜。玉米叶上点缀着盈盈露水,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剥开嫩绿的叶子,玉米粒吸收了春夏的精华,颗粒饱满,娇嫩多汁,惹人喜爱。  

      目前,横县已形成甜玉米、桑蚕、蘑菇、水产畜牧等八大农业优势产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但极大提升了“美丽乡村”的品位,也探索出了一条富农惠农、由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转变的生态之路。  

      甜玉米浑身是宝种甜玉米的李大爷笑嘻嘻地在地里收拾玉米秆,天没亮就已经摘好玉米给批发商发往全区各地,他对记者说:“玉米秆子也是宝贝,可以卖给养猪场做发酵床呢。”  

      记者在横县润达畜牧有限公司看到,这一养猪场大量收购农民采摘甜玉米后剩下的秸秆,用来做养猪场里的发酵床,发酵过的垫料清出猪舍后,又摇身一变,成为高品质的有机肥,投入到果蔬种植中。在横县,甜玉米浑身是宝,所有副产品都得到了综合利用:玉米笋加工成罐头出口;甜玉米秸秆、苞衣、玉米芯等用于肉牛、水奶牛、山羊、梅花鹿的养殖,或用作种植食用菌原料,资源循环利用,延长甜玉米产业链,促进甜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横县应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甜玉米产业化形成规模。截至2014年底,全县有甜玉米专业合作社17家,会员3000多人,带动1.5万农户约8万多人从事甜玉米产业。农民每年在甜玉米生产上的现金收入达到4亿多元。  

      甜玉米的茎、叶是养牛的优质青绿饲料,在横县除春季外,其余3个季度均有大量甜玉米鲜秸秆供应,为养牛业提供了优质廉价饲料保障,促进了养牛数量的增加。  

      横县还在甜玉米产区建立了以切碎加工甜玉米鲜秸秆为主要原料的饲料生产线,发展奶水牛养殖,农民以牛粪、稻草为原料栽培蘑菇,全县每年冬种蘑菇500万平方米,采收蘑菇后,蘑菇基料全部还田,形成了“甜玉米—秸秆养牛—牛粪种菇—菇料还田”的生态循环农业。  

      桑枝等养蚕种菇循环双赢除了甜玉米,在横县,稻草、甘蔗叶、桑枝等农作物副产品,以前都是废弃物,如今都得到了循环利用,实现了变废为宝。种桑养蚕与蘑菇种植是横县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这两种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农业生产,因为科技创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广西南宁北部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资源再生、生态循环发展的典型企业。2014年10月,公司申请得到2015年度生态广西建设引导资金30万元,建立桑枝粉碎加工和栽培有机食用菌的核心中试生产示范基地1个。开展桑枝的资源化、生态化转化利用技术示范,为桑枝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有效技术途径。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农户1000户参与到桑枝加工与食用菌生产中,生产桑枝食用菌菌棒500万袋,培训技术人员500人(次)。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公司统一供应食用菌菌包、统一现场技术培训、统一保护价收购产品,带动当地移民种植食用菌。  

      公司总经理兼公司党支部书记李玉红介绍说,公司将周边村的桑树、甘蔗、茉莉花等废节枝粉碎,变废为宝,作为菌种主要原料。还将发酵使用过后的菌泥给群众作肥料,保证了农产品生态环保,增产增收。与常规种植蘑菇方法相比,以桑枝粉为主要原料的栽培组合具有出菇早、产量高、质量好、味道鲜的优点。这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蚕桑循环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生态杀虫助力无公害农业除了生态种养,横县还大力推广应用植保“三诱”技术。植保“三诱”技术是指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对颜色的趋性、对性激素的趋性来诱杀有害昆虫的一种植保新技术,即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有色粘板、害虫性信息素”诱杀农业害虫技术。推广应用“三诱”技术可降低农药残留和防治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是发展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植保措施。  

      为有效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横县不断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完善对重大病虫应急防控、检疫审批和疫情追溯工作制度,全面提升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和检疫监管等。  

      横县还强化科学用药指导和农药抗性监测评估,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据统计,横县绿色植保技术推广2013年~2014年核心示范区已达1.6万亩,推广应用专业化统防统治12万亩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8吨,全面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和病虫害科学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