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县花茶加工企业烟气治理取得突破
环保人员对横县茶厂烟气污染进行现场监测。 (横县环保局供图)
横县花茶加工厂换上新能源热风炉后,烟囱几乎看不到烟。
横县花茶加工厂换上新能源热风炉。
花茶加工车间一角。
上个世纪80年代,横县花茶加工进入旺季时,100多家工厂同时燃起煤炉,黑烟滚滚,呛鼻难忍。于是,横县开始了长达20年的茶厂烟气治理。今天,横县花茶加工繁荣依旧,但烟囱里冒的不再是黑烟,热风炉里换上了清洁燃料。当地政府的决心、政策的推进、环保部门的重拳出击以及企业管理者观念的转变,让烟气治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横县花茶加工厂的烟气治理是探索与整改并举的过程,也是环保与利益相博弈的过程。最终,环境保护的观念占了上风,通过淘汰、整合后形成的58家花茶厂换上了使用清洁能源的热风炉,开启了企业“无烟环保”加工的新篇章。
燃煤窑炉换新燃料
8月中旬,记者来到位于横县的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茶厂,一进茶厂,一股茉莉花香混合着茶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陶醉。只见茶叶被堆成一座座小山,上面裹着一层洁白的刚刚摘下的茉莉花。“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将茶和茉莉花的味道更好地释放出来。” 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韦全辉介绍。
花茶的加工需要温度,因此热风炉必不可少。茶厂内,两个绿色全自动热风炉不断运行着,一名技术人员不时查看炉子的运行情况。炉子的周边干干净净,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一袋袋装好整齐存放,抬头看看直冲云霄的烟囱,似乎没有烟。韦全辉笑了:“这是企业热风炉改造和政府烟气治理的结果。”
韦全辉介绍,茶厂早在1948年就开办了,当时的花茶加工直接燃煤,走进燃煤间,满地的煤渣,工作人员的身上黑乎乎的,如果有领导来视察,就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打扫,遇到下雨天则是满地的黑水。韦全辉告诉记者,燃煤加工花茶的方法一直持续到几年前,由于县区的扩大,茶厂的周围出现了居民区,黑烟污染到居民,投诉不断,苦不堪言。
2014年,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黑乎乎的热风炉有了质的改变。当地政府、环保部门的推动加上企业自身发展思路的转变,燃煤窑炉变成了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的热风炉。“厂里共有23台炉,去年新换了17台,政府每台补助2万元,今年换6台,政府每台补助5000元。” 韦全辉兴奋地告诉记者,自从停用燃煤加工花茶后,没有了呛鼻的黑烟,厂容厂貌得到了提升,居民的投诉也没有了。
据横县环保局副局长黄卓标介绍,横县花茶加工历史悠久,刚开始时燃烧烘干技术非常粗放,对于粉尘、二氧化硫没有规范的治理。上个世纪80年代花茶加工十分兴旺,顶峰时县城周边有100多家茶厂,加工时黑烟滚滚。这些厂分布在县城及其周边,随着县城范围的不断扩大,居民和茶厂交集在一起,所以每逢5月至9月花茶加工的季节,居民的投诉明显增多。
黄卓标告诉记者,为了整治黑烟,还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横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长达20年的茶厂烟气治理,如今,效果已初步显现。近几年投入200万余元资金,将县城及其周边的58家茶厂都换上了新能源燃烧炉,黑烟变成了无烟,居民投诉率大大下降。同时,加工旺季能节约燃煤约2640吨/月。
三个阶段推进转型
横县花茶加工厂的烟气治理是探索与整改并举的过程,也是环保与利益相博弈的过程。
横县是我国茉莉花茶加工量最大的地区,目前花茶厂使用的清洁能源主要是生物质燃料,成本高于燃煤的20%,因此燃烧炉的改造和燃料的改变牵涉到加工企业的利润,另外,如果硬性让企业因烟气不达标排放而关闭,更涉及千万个农民的利益。因此,花茶厂的烟气治理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漫长过程。据黄卓标介绍,横县烟气治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通过水浴除尘的方式降低灰尘的浓度。“水浴除尘就是洒水,方法简单,效果并不好,虽然灰尘偶尔能降低,但是二氧化硫仍然除不掉。” 黄卓标解释,当时的茶厂是上个世纪80年代建的,投入的资金不大,茶厂每年的利润也就几万元,如果拿出一大笔资金洒水除尘,茶厂的负责人也不太愿意,同时,政府对茶厂的治理也不规范,因此收效甚微。
第二阶段,从2000年初至2012年,开始对燃煤喷洒石灰水,这对二氧化硫有了降解消除的作用。“有些企业不自觉,监管上难度仍然很大。” 黄卓标说,但是随着公众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再加上我国开始加大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企业不转变,最终只能被淘汰,于是企业自身开始了探索和转变。
第三阶段,2013年至2015年,县政府出台政策,发放热风炉改造补助金,烟气治理进入攻坚段。要想彻底除掉烟气,必须从源头抓起,这时花茶厂开始对热风炉进行改造,同时使用清洁能源。2013年,一家花茶加工厂使用了工业酒精作为燃料,燃料充分燃烧,基本没有烟气,但是成本较高。于是更多的茶厂把目光放在了成本相对低的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这种燃料由秸秆、稻草、稻壳、花生壳等经过加工制成,燃烧时有害气体成分含量极低,具有环保效益。
“改造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通过生物质燃材料在燃烧器的燃烧将火喷到热风炉,燃烧器2.5万元一台,补贴5000元;另一种是将生物质原料通过送料机放到热风炉燃烧,送料机5000元,补贴1000元。”黄卓标告诉记者,2013年,横县共发放140余万元补贴,对10家企业的70台燃烧机进行改造试点,取得了好的效果。2014年,补贴继续。“虽说成本提高,但还是能承受。”茶厂老板韦全辉说。
2015年,横县人民政府正式下发《2015年横县花茶加工企业烟气治理实施方案》,要求8月底前对建成区及县城周边的花茶加工企业,共计58家花茶加工厂的239台热风炉,全部实现清洁燃料替代燃煤改造,禁止使用燃煤。至此,横县花茶加工厂燃烧炉改造完成。
狠抓不放巩固成果
热风炉全面改造了,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也送到了茶厂,但是环境执法依旧不能放松,只有形成长效机制,才能更好地巩固成果。
走访的过程中,记者来到号称横县花茶加工一条街的长安街,7公里长的街道聚集了30多家加工厂。“这里以前一到花茶加工季,整条街就灰蒙蒙的,呛鼻的味道让附近居民难以忍受。”说起以前的情况,黄卓标仍有些担心。当天记者看到,宽敞的街道两旁满是茶厂,工人们不断忙碌着,烟囱几乎看不到烟。
可就在大家称赞无烟无害之时,环境监察队员眉头一皱,一股黑烟若隐若现,凭着多年的监察经验,这一定是有茶厂偷偷燃煤了。随后记者跟着监察人员监察,发现黑烟来自一个叫恒泰茶厂的地方。在燃烧间,一个炉子火苗旺盛,旁边放着大量的煤,一个工人不断添火。但就在不远处有两个已经改造后的热风炉,并没有使用。原来该厂老板趁人不备偷偷烧煤。横县环境监察队员当场对该厂负责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8月10日,我们也发现类似情况,一家茶厂燃烧炉没能改造,并且偷排大量污染气体,已经立案调查,目前已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 黄卓标说,“如果该厂行为与环评审批不符,将被处以10万元以下罚款。”
据了解,目前横县环保局已经分成四个工作组对所有花茶加工企业开展说服教育工作。为了巩固成果,横县将建立长效机制。“新《环保法》赋予环保部门更多的权力,我们将不断加强执法监管,对空气质量进行密切监测,给‘茉莉花之都’一个洁白干净的加工环境,还居民一个蓝色的天空。”黄卓标对记者如是说道。 (记者 冯晓华 实习生 黄迎春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冯晓华摄)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