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难解结构性困境

05.01.2015  13:44

  德国总理默克尔日前在接受德国《世界报》采访时,呼吁意大利和法国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减赤字和债务,加大结构改革力度。这一表态引起两国政治家的激烈反应。意大利表示,意大利从来未对欧盟成员国指手画脚,希望德国也应尊重其他成员国。法国财长则反击道,默克尔应该多聚焦德国的内需、投资不振及经常项目失衡,这才是欧洲人期待多时的德国贡献。这场争执把欧洲结构改革的两难困境曝光在世人面前。

  欧债危机以来,欧盟实施了紧缩政策,以期通过削减赤字和降低债务水平保证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同时为重新赢得资本市场的信心创造条件。德国在10多年前成功实施了类似方案,从而保持了欧洲经济发动机的活力。而爱尔兰、西班牙等被救助的国家,因受制于外部环境实施结构改革,目前看已取得初步成就,经济恢复增长。根据欧盟委员会最新预测,2014年爱尔兰将增长4.6%,西班牙增长1.2%,葡萄牙增长0.9%,就连希腊也摆脱了多年负增长,2014年可望实现0.6%的增长。

  相比之下,未接受救助的欧洲重债国如法国和意大利,由于缺乏外部压力,改革步伐迟滞。而其选举制度和选举周期也决定了,一旦改革动真格,执政党地位可能不保。因此,无论是意大利还是法国的政治家们,都不愿用政治生命来冒险。法国是目前欧元区重债国中唯一没有削减公务员工资的国家;意大利虽将赤字降到3%以下,但债务水平依然居高不下,国债评级已被下调。作为欧元区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法国和意大利都成了拖后腿的国家,2014年法国预计增长0.3%,意大利增长率为负0.4%,经济陷入衰退,进而令欧元区“沦落”为世界经济的“困难户”。

  结构改革目的在于让生产和消费回归经济发展所应有的水平,但紧缩和调整无疑给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削减工资和劳动力成本影响了内需的提升,企业投资动力不足,而欧盟内部市场又是成员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内需、出口、投资的不振,进而影响了通胀预期,令通胀指数一路下滑至5年前低点。就连作为发动机的德国也深受其累,2014年增长预测从1.8%下调到1.3%,2015年从2.0%下调到1.1%。谨慎的德国人虽然承认,欧洲好德国才能好,但同时也质疑,德国举债是否会给法国、意大利等带来增长。

  欧洲央行的最主要职责是控制通胀,因此,它不可能像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央行那样,直接开动印钞机来刺激增长,再加上欧元区成员本身对于量化宽松的意见难以达成一致,导致欧版量宽迟迟未举。欧央行去年两度推出定向长期贷款计划(TLTRO),其结果似乎并不令人乐观。眼下,欧元区经济宽松不易,深化结构改革更不易,实在是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