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县新理念新发展 好乡村好生态

29.04.2016  12:37

  4月25日—27日,由南宁委宣传部组织的包括中央、自治区、南宁市共20家媒体的新闻采访团,走进横县、武鸣县及广西—东盟经开区,以“多彩绿城  美丽南宁”为主题,开展“媒体走基层”活动,深入报道南宁市生态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新成效以及企业生产的新发展,为南宁市加快建设成为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首府城市、勇当广西“两个建成”排头兵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媒体记者团第二站来到武鸣县,感受到该县依托新技术新理念,在有力推进生态乡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循环产业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建设乡村有了新理念

  在武鸣县太平镇凤阳村富灵屯,村民在一潭泉水处设计了五个圆形池子,村民也叫它“五环池”。村支书黄献军告诉记者,水源地所在的池子用于饮用,该池子溢满后流出的水一侧用于洗菜、一侧用于游泳,洗菜池子溢满后流往洗衣池。最终,洗衣池和游泳池内的水都流往沉沙池,水经过沉沙池沉淀过滤后,流向生活污水处理处进行处理,并用于灌溉。

  据了解,凤阳村有柑橘、龙眼种植和蜜蜂养殖等产业。依靠养蜂富裕起来的黄晴香告诉记者,村民们富裕起来后,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要求,近3年来,凤阳村的村民想了很多办法为解决村里出现的生活污水横流、生活垃圾乱丢弃现象,富岭屯的500多名村民已经集资15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他们有这个意愿,我们也多方筹资相助。”太平镇党委书记潘贤温告诉记者,镇里为凤阳村富岭屯争取了外墙改造和污水处理工程等项目,这极大地完善了该屯的基础设施。

  现今,该村的污水处理工程基本完成,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不仅带给村民一个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还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黄献军指向村边一公里处正在施工的地方说道,现在村里也在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如农家乐、田园观光道路等正在建设。

   传承“长寿”“孝顺”古风

  武鸣县双桥镇大伍屯是当地的生态综合示范村,走进该屯最吸引人的是被村民特意保留下来的“七十二道门”。据村民邓迪群介绍,“七十二道门”指的是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邓家大院,该大院按内外三层两环道设计建成,共有72扇门。“我们邓家比较尊老,先祖邓文彩73岁时曾被光绪帝恩赐九品。”邓迪群说,正是因为尊老和孝顺,邓家所在的大伍屯多年来仍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传统,这让该屯不断发展壮大。

  邓迪群说,现在村里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民的生态理念进一步提升,村里的游客慢慢多了起来。双桥镇党委书记邓均荣认为,新农村建设就要像大伍屯一样保留传统,这才能“留得住乡愁”,留得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用新技术推广新产业

  润宇农业武鸣伊岭基地种植火龙果,一亩地的投入达到7万至8万元,且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武鸣县双桥镇本地果农都觉得种植成本太高,搞不好会亏本。可当他们看到基地在今年年初低温气候时,火龙果树仍然挂果,而这些火龙果在春节期间销售的价格高达30元/公斤,当地的果农们服了。“我们一看才知道,他们用了好多种植的新技术,既生态环保,又能提高果的质量和产量。”双桥镇和美村的火龙果果农李大哥觉得,这是他们未来种植的方向。

  采访中记者在基地看到,火龙果树的上方挂着白色的灯管,树的根部则有滴灌用的管道穿插,管道的下方是农家有机肥覆盖。“冬季低温少光的时候,灯管可以给果树补光,不影响挂果。”基地负责人钟林告诉记者,基地种植的火龙果品种经过了改良,不仅减少了管理时间,还能让火龙果挂果时间和产期延长,加上使用农家肥及滴灌技术可以减少果子受酸雨污染的可能性,基地种植的火龙果不仅产量高,质量也过硬,颇受市场欢迎。

  在武鸣县,新技术不仅用到了种植上,还正在使用到养殖上。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力源集团武鸣养猪示范基地正在使用高架网床养猪技术养猪,这种技术可以让猪和其排泄物分离,排泄物通过微生物发酵后便可成为农家肥,供当地的种植大户使用。据了解,2015年武鸣县规模养猪场共有1525个,出栏肉猪139.1万头,生猪行业产值达34亿元,经济效益颇为显著。但是传统养猪方法不利于生态、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将在全县推广这种生态循环的养猪技术。”武鸣县农业局局长黄卫群表示,新技术的应用能解决传统生猪养殖碰到的困难。现在,武鸣县已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推广新的养猪技术。

编辑:陈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