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已进入"95后"时代 不少人选择"慢就业"
核心提示
投了几份简历,经历了两次面试,结果都石沉大海……最近,广西某大学的大四学生小覃有些沮丧,马上要毕业了,他的工作还没有着落。
来自智联招聘的一份《2017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从去年开始,高校应届毕业生已全面进入“95后”时代,有近10%的毕业生选择了“慢就业”。据了解,2018年广西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到23万名,比去年增加了3万名,就业形势严峻。那么,这些“95后”都喜欢哪些行业,青睐哪些岗位,哪些因素又影响了他们的求职?来看看本报的这份调研报告。
单位偏好
青睐国企事业单位,但超六成进了民营企业
《2017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从职业偏好上看,大多数“95后”应届生择业,仍然受到社会传统就业观和父母观念的影响,在就业单位性质上更加倾向于国企事业单位,期望签约比例达到30.2%。
虽然毕业生对于国企抱有较大期望,但实际签约中,民营企业仍是毕业生的主要去处。2017年,61.2%的应届毕业生最终签约民营企业,较上一年大幅增加23个百分点。
对比期望签约和实际签约情况,报告分析认为,应届毕业生表现出对于国企、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稳定工作的偏好。但由于此类单位门槛较高,人才需求量小,因此实际签约率并不高,导致求职者理想与现实落差较大。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签约率大幅升高,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民营企业经营质量在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就业环境不断提升,具备了越来越强的雇主竞争力。
热门岗位
技术岗位受追捧,通用类职能岗位竞争激烈
大学生求职时,哪些岗位招人多,哪些岗位的竞争特别激烈呢?报告显示,在2017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岗位中,技术岗位无论是期望签约率还是实际签约率都为最高,分别为16.7%和18.8%,期望签约率与实际签约率差距不大。而财务/审计/税务、行政/后勤/文秘以及人力资源等通用职能类岗位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被迫”转向销售岗位。
财务/审计/税务、行政/后勤/文秘以及人力资源等岗位,虽然期望签约率分别位列第二、第三,但实际签约率却仅为期望值的一半。销售岗位虽然不受应届毕业生的青睐,期望签约率近为5.1%,但实际签约率却位居第二,比例达到13.2%,与其相近的还有生产加工领域以及客服等对专业背景要求较为宽松的岗位。
报告分析认为,不同类型的岗位存在明显的供需差异,一些热门岗位出现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状况。而一些对专业背景和技能要求较低的岗位,虽然热度不高,但是存在大量的劳动力需求,事实上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求职时积极拓展信息来源,充分了解和熟悉各类岗位信息,仍然是大学生需要加强的功课之一。
求职结果
毕业生无明确目标成就业最大障碍
去年应届毕业生求职结果如何?报告显示,截至去年传统秋招和春招结束,有五成多毕业生收到了1~3个单位的“橄榄枝”,也有两成多的毕业生依然在徘徊。
反观没有签约的学生,自身能力不足,求职心态迷茫成为他们就业的最大障碍。其中,认为自身条件“未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比例最高,为21.9%。其次是较为迷茫,不知道选择何种工作,比例为21%。“面试机会太少”以及“对于找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积极找工作”也是求职失败的重要原因。
报告分析,排除客观原因,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求职能力、求职态度和积极性等主观因素在影响应届毕业生获得录取通知书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加强自身专业训练、提升个人能力和有的放矢的求职是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同时,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求职,同样有助于成功就业。
就业态度
更看重个人成长,有9.8%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
“95后”求职更关心“面包”还是理想?报告显示,从就业态度看,“95后”不再以“待遇”作为评价理想工作的主要标准,转而关注工作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这一点同“95后”较为丰裕的物质环境和更加独立的自我意识有关系。有接近四成的毕业生因为“试用期发现工作跟自己想象中不一样”会选择毁约,比上一年大幅上涨17.4%,凸显对自我感受的关注。
在关于就业去向的调研中,智联招聘发现,“95后”的“慢就业”现象更加突出。去年,有9.8%的学生毕业后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充实自己,选择了“慢就业”。
报告分析认为,“慢就业”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宽容性。表面上看,似乎说明“95后”比较任性,择业心态更为自主和多元。但深入了解后发现,相当多大学生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一时难以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职业,同时,又不愿屈就不喜欢的工作,因而选择暂时“逃避”。而父母所提供的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的宽容度增加,生存压力下降导致求职迫切度降低,也为“慢就业”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求职故事
求职路上的他:
有过几次求职经历,现在只想能就业就行
广西某大学大四学生小覃眼下正忙着找工作,学新闻专业的他,本来很想进电视台当一名记者,但发现机会渺茫,只好退求其次。
小覃爱好体育,读大一时,他梦想着能当一名体育记者,到一些知名网站去“闯一闯”。可后来发现,以他的写作能力,很不现实。一转眼大四了,他只在暑假时,在一家县级电视台短暂实习过。他在南宁一家纸媒完成了毕业实习,但因为当时他忙于准备公务员考试,对实习并不是很上心。
春节后,小覃开始关注各种招聘信息,也投过不少简历,得到两次面试机会,结果都失败了。他分析认为,自己的性格比较软弱,想法有很多,但只适合帮别人完成事情,不适合自己做规划。“在我们班,我算是求职意愿比较强的……”小覃说,很多同学根本就不愿意去求职,大家都有些茫然,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些工作,加上现在传统媒体的岗位大都已经饱和,如果从事媒体行业,以他们的学历似乎没有太大优势。
小覃告诉记者,他现在只想先去企业当一名宣传干事或者综合行政人员,只要不限制专业就行。
“慢就业”的她:
一边考证学习充实自己,一边为职业生涯做规划
和正在求职中有些茫然的小覃不同,去年7月大学毕业的薇薇(化名)选择了“慢就业”。薇薇是大连某大学会计专业2017届毕业生,大学毕业后,薇薇选择回到南宁,将她大学期间没考完的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证书继续考完。然后备考雅思,准备出国留学。
“我读大学时,就已经开始规划毕业之后要出国深造。之所以毕业一年后再出国,一是想继续考ACCA证书,二是多出一年时间学习英语和专业课,为出国打基础,同时也可以对自己日后的职业生涯有个规划。”薇薇对自己的未来目标明确,而毕业后的这大半年来,她一直在向自己的目标努力,上课、复习、考试,每天都过的很紧凑。
看着身边的同学或朋友就业后频频跳槽,薇薇颇多感慨。在她看来,目前一些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自身本科背景一般,专业技能也一般,但是期望得到高薪职业,所以,很多人在短时间内多次跳槽。想要达到平衡,她认为毕业生首先要改变心态,再高层的职位都是从基层做起,其次需要加强自身的硬实力,考取相关证书或者提高知识储备,这都是进阶到大公司的“敲门砖”。
薇薇告诉记者,她身边和她一样选择“慢就业”的朋友挺多的。一种是考试型,比如报考研究生、公务员、专业考证,为他们正式工作前,配齐硬件。另一种就是留学型,出国深造再返回国内。
“其实,我觉得大学4年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薇薇说,她身边有很多同学打打游戏就把大学4年过掉了。作为过来人,她认为,毕业生在大三时,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就业方向。因为大三还没开始正式找工作,还有些时间去准备充实下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硬实力。(记者 王斯)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