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亟盼精准扶贫再发力

23.03.2015  13:30

民族地区亟盼精准扶贫再发力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对广西提出的要求。总书记对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关心给仍处于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奔小康的新希望。
  2014年,是广西扶贫开发的改革创新之年,也是精准扶贫的启动之年。通过精准扶贫,一年来,广西贫困人口减少96万人至538万人,片区县、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广西平均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
   精准扶贫再发力
  “总书记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高度重视使我们在今后扶贫开发工作中更有动力。”全国人大代表、河池市市长何辛幸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脱贫时不能被平均,首先在思想上就要转变观念,要自力更生。”
  据了解,河池是典型的贫困地区,是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全市11个县(市、区)有7个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近年来,河池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模式,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62万下降到2014年的83.7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118元增加到2014年的5723元。
  何辛幸认为,产业是农民脱贫的关键。在总结经验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河池市选定了桑蚕、核桃等十大扶贫产业。目前河池已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区,桑园面积达78.6万亩,蚕农户均收入1.6万元;核桃种植面积212万亩,主产区农民每亩核桃收入可达3000元。
  扶贫工作重在兴产业也是全国人大代表、来宾市委书记李志刚的观点。李志刚认为,来宾市的几个贫困县区都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这些区域的群众我们要做精准脱贫。要在扶贫开发上下很大功夫,必须要做到强基础、兴产业,同时要搞好生态移民。
  “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注重精准扶贫,努力争取扶贫成效的最大化。”何辛幸说,“下一步,我们将在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上下功夫,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2014年,广西初步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全面完成了精准识别,为精准扶贫夯实了基础。建档立卡完成时间和数据质量均排在全国各省区前列,并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
  据了解,2014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创新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和4个配套实施意见即“1+4”扶贫创新文件,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扶贫政策体系。广西将从扶贫生态移民、教育精准扶贫、金融支持扶贫和改革资金管理等四大方面加大扶贫力度,开启扶贫开发的新一轮实践。
   挖穷根要靠教育
  “挖穷根要靠教育。”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康在日前的广西团讨论时说,“广西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多,贫困人口多,民族地区的教育更需要国家加大力度倾斜。”
  这一建议得到不少代表们的赞同。李志刚说,贫困致富问题,也关系到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近年来,贫困地区人口在不断增加,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任务更重。在来宾一些贫困地区,有的地方一个班就有100人上课。虽然广西实施了均衡教育工作,在一些地方也做了试点,但民族地区的教育压力仍旧非常重。来宾市教育比较落后,我们也将在服务贫困地区教育这方面下更大力气。
  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冯碧红对于改善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深有感受。“在贫困地区,很多学生读到初中就读不下去了,伙食费就是一个大问题,家里穷,根本读不起。”冯碧红说。
  冯碧红还给大家算了一笔“心酸账”:“初中生早上一个馒头加稀饭1.3元,一天下来差不多20元,不吃肉就少一些。高中生还要更多。”
  “希望国家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冯碧红说。
  对此,李志刚也认为,广西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多,希望中央在预算的时候,在民族教育方面给予倾斜。在扶贫开发和教育的重视上,充分考虑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享受特殊政策。
  “总书记要求我们把革命老区的扶贫给解决好,在与总书记握手道别时,我们说会坚决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去做好,完成好任务。”全国人大代表、百色市市长周异决说,“今后,我们也将发展好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阻止贫困现象在代际间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