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春风拂田野——广西开展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
编者按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八桂大地,从田间地头面对面指导,到电子显示屏、大喇叭、农田观测站建设,再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服务、“互联网+”智慧气象,广西气象部门一系列加强农业气象服务、提升灾害防御能力的措施,接通了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10月28日下午,东兴市华石镇冲敏村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江源水产养殖公司的虾农忙着拉网收虾,今年这最后一造虾收成不错。
江源水产养殖基地是东兴市京岛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养殖面积3280亩,涉及农户230户。公司办公室主任罗意景说,今年基地养了两造虾,亩产虾已由过去8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总产量预计可达1700吨,而每亩虾苗的投入量由10万尾减少为8万尾。
虾苗投入减少,产量反而大增,奥妙何在?
“溶氧:6.66毫克/升;水温:33.1℃;PH数值:9.46……”公司海水养殖智慧气象综合服务系统的终端显示屏上,显示着这样一组虾塘监测实时数据。
“这套系统实时监测虾塘的水质、温度、酸碱度等,帮我们实现了养虾全自动化管理,省时省力省成本。”罗意景说,对虾养殖效益提高,这套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去年11月,获悉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将向自治区申报京岛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市气象局立即组织深入调研,并学习外省成功经验,为示范区量身打造“互联网+海水养殖”智慧气象综合服务系统。
市气象局副局长周启强介绍,海水养殖对气象服务需求较高,特别是持续阴雨天会导致虾塘水质发生激烈变化,对虾会因不适应而发病甚至死亡。该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气象水质远程监控、水产养殖病害远程监测和诊断等高新科技项目集成在一起,虾农既可以通过手机随时看到养殖池实况监控视频画面,也能轻松启动增氧机,实时自动控制。
这是自治区气象局大力推进“一对一”直通式为农服务的一个成功案例。
在隆安县香蕉种植区,县气象局利用气象综合业务平台,为蕉园开展香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每天手机短信、大喇叭、显示屏多渠道为蕉农播报天气预报、预警信号,打通了气象技术服务生态农业的“最后一公里”,当地群众纷纷点赞。在都安瑶族自治县火龙果种植区,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已经安装完毕,集空气温度、湿度、雨量、风向、风速、太阳辐射、土壤含水量、酸碱度等要素观测为一体,根据观测实况开展指导服务。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养殖村,九要素自动气象站、电子显示屏、每半月发布的桑蚕专项气象服务信息等,让桑农随时随地了解天气实况,掌握桑树、蚕虫的生长状况,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有效防控病虫害。
如今,遍布全区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成为田间地头一道亮丽风景线。目前,全区气象部门已经开展面向5169个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开展甘蔗、砂糖桔、桑蚕、芒果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按照自治区领导的要求,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开展了世界甘蔗主产国蔗糖产量预报研究与服务。
“广西是农业大省区,开展精细化、直通式的气象服务,是广西气象部门做好新形势下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点。”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刘家清表示。
2012年以来,广西得到中央财政支持,在环江、上思等20个县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占全区县级行政单位的18%,累计完成中央投资1430万元。在项目实施县,记者看到气象局与涉农部门、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成直通式联系,安装配备小气候仪建立农业气象试点田,建立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开发县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完成了1-2种当地主要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的农业气候区划和多种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记者 周 映 通讯员 曾 涛 黄姿娜)
[责任编辑: 胡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