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融水苗寨 听苗寨人讲述苗服上的古老“密语”
新春走基层
记者大年初二走进融水苗寨,探寻一种濒临失传的神奇文化
听苗寨人讲述苗服上的古老“密语”
在大年初二求修村坡会上精彩亮相的年轻一代苗妹子
如今的苗族背带虽然图案精美,但已鲜见迁徙图。
戈全妈(左)和媳妇戈玲在做苗服
广西新闻网 -当代生活报记者 关海芳 文/图
核心提示
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古老苗寨里,传统民族习俗依然保存完好,苗族服饰文化是其中最璀璨的部分。尤其在苗族一些重要节日里,男女老少盛装打扮,华丽的苗服头饰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今年春节,记者来到融水安太乡求修村,听当地苗家人及苗族文化专家讲述苗族服饰的独特文化。
制作一批苗服
曾要花费1年时间
腊月二十九日上午,记者来到融水安太乡求修村上屯的戈全妈家,戈全妈和媳妇戈玲正在制作苗服。床上摆放着一些已剪裁好的金褚色亮布,旁边还有许多有待手工缝制的花边。年轻人穿着的苗服大多艳丽,肚兜和外衣上花边众多,家家户户都是手工缝制,可以说每一件苗服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
正在给一个袖口缝花边的戈玲告诉记者:“过几天村里要搞晚会,所以给两个小女儿新做两套苗服。现在生活好了,不用自己染布了,我们都是买来现成的好布料,自己剪裁缝制。”
回到从前,做苗服可不是一份轻松活。戈全妈和当地一些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山寨与外界道路不通,物质也极度匮乏,村民们就自己种棉花,抽成线,再把线织成宽约40厘米的白布。接着再用植物染料通过一系列复杂工艺,将白布染成黑色或亮褚色,之后才能进行剪裁缝制。制作一批苗服,往往需要花费1年以上的时间。上世纪90年代后,村民开始下山购买白布染色;2000年前后,经济条件得到改善的村民,开始直接购买商家染好色的布料来缝制苗服。苗服制作工艺的变迁,成为了苗家人生活逐步改善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