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区:“生态乡村”建设绘声绘色

15.01.2015  12:25

  近日,江南区在江西镇召开“生态乡村”村屯绿化专项活动培训会议,邀请自治区村屯绿化专家组,对城区农业林业水利部门、乡镇政府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各村坡干部进行培训,使与会人员进一步掌握实施“生态乡村”村屯绿化专项活动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建设内容等。

  “我们不但举办‘村屯绿化’活动的培训,还要抓好‘水源净化’活动和‘道路硬化’活动的培训,且层层培训到村坡,在提高干部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发挥群众参与‘三化’活动的主体作用。”城区乡村办负责人说。

  在“清洁乡村”活动转向“生态乡村”活动的重要阶段,江南区以开展“饮水净化”“道路硬化”“村屯绿化”三个专项活动和推进“农村住宅建设管理”“‘三清洁’巩固提升”两项行动为重点和突破口,通过“干部服务、农民主体”等“五原则”,把“三化”专项活动引向深入。

   坚持干部服务

  农民主体原则

  城区继续选派“美丽江南”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深入村坡各家各户与群众共商乡村建设大计,为乡村发展出谋出力;采取部门包村、领导包片、干部包户的方法,组织干部深入村坡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坚持农民主体,充分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具体规划方案、重大建设项目应交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不搞包办代替;重视发挥村党支部、老年人协会、村民理事会、农业合作社等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民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原则

  充分尊重乡村客观实际,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立足基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不照搬城市建设模式,不搞人为整齐划一。根据地理区位、人口规模、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基础条件,科学确定不同的目标任务、方法路径,区别对待种植型、养殖型、旅游型、保护型等各类村坡,差别化指导推进。结合城区实际采取科学简便、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好措施,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力求村村出特色、坡坡有亮点。

   坚持规划先行

  完善机制原则

  坚持“生态、经济、发展”理念,结合辖区乡村实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引导各村根据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等特点编制有关规划,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坡在“生态乡村”活动阶段的建设重点和时序,合理规划控制居民点建设,引导运用生态地节材节能,体现壮乡风情。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发展生产力的好机制和好做法,推进村坡绿化;以卫生的理念确保饮用水安全,用生态的办法修生态路;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整合各方资源,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服务支持活动,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坚持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原则

  以“三化”为主线,抓住“三化”关键环节,以村坡为基本单元,优先支持群众和干部积极性高的村坡建设。开展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旅游景区沿线、江河沿岸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绿化美化和景观带规划建设工作。结合城区农村不同情况和特点,系统安排,连片规划,把“沿线”与“联片”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重点打造高标准、高水平的示范片区,辐射带动周边中心村和自然村的发展,增强乡村建设的系统性、示范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党委、政府总揽全局、综合协调的作用,统筹协调资金、项目等资源,形成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

   坚持探索创新

  示范引领原则

  探索建立适合不同乡村条件、低成本、易维护、管长远、好掌握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发挥科技在“生态乡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探索完善能够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措施和办法,努力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机制推进新活动。坚持以点带面,按照“抓点、带线、促面”的要求,在基础条件不同、群众积极性高、富有代表性的村坡,采取领导抓点的办法,整合资源,重点建设,培育一批示范典型,力求形成集群效应,全面推进活动开展,确保广大群众普遍受益。

      (记者 杨孙山 通讯员 苏龙 田艳萍 蓝梓齐 何燕芬)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