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横下心来治“红包” 官员收红包将被停职

02.06.2015  17:28

   核心阅读

  “红包”虽小,危害极大。从近年来江西省纪委查处的案件分析,多数腐败分子都是从收送“红包”开始,胆子越来越大,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作为建设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江西省委横下一条心,高位推动“红包”治理。

   干部滑向腐败深渊,多从收送“红包”开始

  “不给好处不办事,没有关系难办事。”广大群众对医疗、教育、税收等身边的“红包”问题反映强烈。

  “红包”虽小,危害极大。“从近年来省纪委查处的案件分析,多数腐败分子都是从收送‘红包’开始,胆子越来越大,大搞权钱交易,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江西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表示。

  为什么收送“红包”顽疾屡治不愈?“教育不力,惩处不严,制度不管用。”江西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周泽民一针见血。

  作为建设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江西省委横下一条心,坚决遏制违规收送“红包”,明确提出在本届任期内持续开展治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江西省委书记强卫指出:“党的纪律是‘高压线’,任何人不得触犯,违纪必须付出代价。不如此,党内歪风恶习难以祛除,从严治党难以落到实处。”他反复强调,治理“红包”要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对顶风违纪收受“红包”的典型案例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江西省委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高位推动“红包”治理行动。2013年9月至11月,江西在全省所有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进行专项治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治理行动在全省所有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中延伸,实现全覆盖;2014年3月后,治理实行常态化。今年以来,省纪委又从社会反映突出的医疗、教育、殡葬和税收等领域入手,深化“红包”的专项治理。

  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期间,江西全省三级廉政账户收到“红包”及其他违纪款1.56亿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红包”问题118个、处理155人,省纪委先后11次通报19起典型案例。

   当官不能收送“红包”,否则就会丢“官帽”

  当官不能收送“红包”,收送“红包”就要丢“官帽”!江西对收送“红包”坚持发现、问责、通报多管齐下,严肃兑现纪律,严惩心存侥幸者和顶风违纪者。

  今年3月,在回复省有关部门征求拟提拔干部人选意见过程中,省纪委发现,2014年春节期间,省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陈祥云顶风违纪收受某私营企业主“红包”2万元,2014年10月,陈祥云得知这位私营企业主被查后,将收受的2万元现金上交到省廉政账户。经江西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按程序免去陈祥云所担任职务;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给予陈祥云党内警告处分。此案在江西党员干部中警示震慑效果强烈,大家深刻认识到治理“红包”顽症是省委、省纪委铁了心要抓到底的专项工作。

  分析显示,违规收送“红包”,60%发生在重要传统节日,其中以春节为最,端午节、中秋节次之;40%发生在党员干部公务活动、行业管理服务中,或是婚丧嫁娶、生病住院、出国考察等情况。

  对此,江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抓春节、中秋、国庆、元旦等重点时节,对典型问题坚决给予通报曝光,形成了有力震慑。同时,纪检监察部门还盯住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突出涉及人事安排、资金使用和物品采购等易发生收受“红包”行为的风险岗位,进行不间断的明察暗访。

  对反复出现“红包”问题,又不主动查处的地方和单位,江西严肃追究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卫多次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严肃批评某些厅局党组(党委)对“红包”治理不重视、工作不得力。省纪委领导及时约谈有关厅局党组(党委)主要负责人和纪检组长,给予批评教育,形成对治理不力单位党委、纪委追责问责的氛围。

  12下一页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