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四种扶贫模式值得推广
河池:四种扶贫模式值得推广
本网河池讯(韦永耀)十二五期间,河池市总人口约420万人,农村人口3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4,2010年底农村贫困人口162万人,超过农村人口的1/2。穷则思变,面对这一庞大、贫困情况复杂的贫困群体,河池市党委、政府紧紧围绕“重点治贫促发展”的理念,大胆探索“整乡推进”、整市推进核桃产业、旅游开发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开发扶贫模式,扶贫效果显著。全市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162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68万人,五年减贫9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118元增加到2015年的6164元,年均增长9.94%。
“整乡推进”模式实现连片特困地区整体脱贫
该市大胆突破零敲碎打的旧办法,变“点状开发、点状发展”为“连片开发、连片发展”,集中力量支持连片贫困的村域、乡域、县域整体推进开发扶贫工作,率先在广西探索“整乡推进”开发扶贫示范区建设和连片推进旅游开发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特别是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该乡2.1万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978元增长到2015年的5529元;贫困人口从2011年年底的9116人减少到2015年年底的1590人。全乡在之前形成的糖蔗、桑蚕两个万亩产业基础上,核桃和红心蜜柚分别从4年前的空白发展到现在的1.86万亩和1.7万亩,全乡农民人均特色优质农业产业面积达到3亩以上,脱贫致富具有可靠的产业基础。以此为示范,2014年,河池市在11个县(市、区)各建设1个开发扶贫整乡推进示范区,集中推进时间为2年,要求每个示范区资金投入不低于5000万,重点扶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风貌改造、职业技能培训、民生保障建设、生态维系、基层组织建设等7个方面。截至2015年底,全市11个示范区共整合资金19.6亿元,每个示范区整合资金均突破1亿元以上。全市开发扶贫工作的整体效果正在逐步形成。
以核桃产业为引领,整市推进扶贫产业逐步形成
河池系严重的石漠化地区,石漠化土地比重超过60%。如何实现大石山区贫困群众生态与收益双赢目标。市委、市政府经过多年的实地调查和外地考察经验,将耐旱、耐瘠,适合在石缝等恶劣环境中生长,家家户户都能种植的核桃作为全市推进扶贫产业在全市遍地生根。目前,河池市核桃产业发展有健全的队伍体系,市级成立了核桃局,11个县(市、区)都成立领导小组和核桃办(局),在139个乡(镇)成立核桃技术服务站,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村配备1名以上村级技术员。全市核桃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13万亩,发展到2015年的216万亩,新增200万亩。同时,推进“长中短、新特优”等新型扶贫产业建设,重点发展核桃、糖料蔗、桑蚕、蔬菜、食用菌、经济林、特色水果、草食动物生态养殖、水产养殖、特色畜禽养殖等十大扶贫主导产业。桑蚕、特色水果、特色养殖等主导产业产量持续保持全区第一,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95%。
农旅结合,乡村旅游成为脱贫新推手
河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属贫困地区,但生态良好,绿水青山,民风淳朴,民族文化独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市委、市政府立足实情、审时度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的有机融合,把乡村旅游开发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重点,科学编制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实现旅游与扶贫有效衔接。通过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乡村旅游支撑体系建设工程、标准化示范建设工程、旅游商品研发工程、乡村旅游市场拓展宣传促销工程、人才培养工程等六项工程,不断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拓展乡村旅游市场。目前,已成功打造了“旅游+农业的农业观光体验型、旅游+林业的山水生态养生型、旅游+民俗文化的民族文化体验型、旅游+新农村建设的生态乡村闲度假休闲型、旅游+红色文化的红色文化体验型”等五种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拓宽了扶贫渠道,开创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主办、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乡村旅游开发扶贫新格局,形成了“公司+旅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 “旅游合作社+农户”、“能人+基地+农户”、“个体农庄(农户)”五种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例如,南丹歌娅思谷乡村旅游区是“公司+旅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典范,它所属的东谋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瑶里村甘河屯的农业旅游开发合作社合作,一方面解决村民就业100多人;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每年每亩给予租金600元,旅游区域内的农民年均收入从2012年的3250元提高到2014年的12350元。宜州龙珠山庄走的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它所属的广西巨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刘三姐镇小龙村所租土地为基地,一方面吸纳90名村民就业,一方面购买当地农特产品用做餐饮的原材料,带动村民年均人收入从2013年的4000元增至2015年的16000元,翻了两番。罗城县怀群镇伦洞村元蒙屯采取“旅游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们成立了农业合作社,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共同参与剑江天门山乡村旅游区的经营管理,共享乡村旅游收益,年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3000元增长到现在的10500元。环江致富能人欧永成依托果园基地,不断完善琼园度假山庄的软硬件设施,为游客提供摘果、游泳等乡村旅游休闲活动,并带动周边农户开展农家乐经营创收。村民年均收入从2008年的4560增加至2015年的11340元。多种发展模式,扩大了旅游业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开发扶贫持续健康发展。据统计,2015年河池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40万人次,收入32.1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3倍和5倍。“十二五”期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减少贫困人口7.16万人。在2015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乡村旅游“百千万”品牌榜单中,河池市荣获的品牌数量均位居广西前列。2015年9月8日,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大化调研时,对河池旅游开发扶贫特别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资产收益扶贫成为贫困户增收新模式
河池市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是对有土地资源的贫困村屯,引导贫困农户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政策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入股,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推进“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 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组织经营模式,使贫困农户在融入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获得工资收入和年终利润分红,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二是针对不具备产业发展的地方或产业空壳乡(镇)、村,借鉴“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自愿以政策资金、劳动力入股方式,参与公司在县域内实施的异地产业集中开发并进行年度产量或利润分红,由扶贫企业与贫困户逐户签订政策资金入股分红协议,参与年度入股政策资金20%以上的分红和该户股份所占公司纯利润的3%以上计提红利。通过以上两种模式,实现贫困对象土地、政策资金、劳动力三收入。如东兰县长乐镇永模村群众2003年起开始分散种桑养蚕,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规模和效益一直上不去。2010年在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下,由该村委主任发起、桑农自愿参加,组建了永模桑蚕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了生产、管理、销售三大环节的 “六统一”(即:统一制定生产计划、统一技术、统一种苗、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使农户通过合作社组织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形成组织化、规模化的经营格局,壮大了合作社,增加了群众收入。为了降低农产品生产投入和稳定社员生产效益,企业与合作社签订“价格保护”购销合同,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优惠价向社员供应种子、农药和肥料,并与社员共同商定最低收购价收购产品,从而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风险,实现农户增收。南丹县在发展猕猴桃产业中,为使贫困户能充分享受到国家产业扶贫政策,还采取公司、合作社、能人带动贫困户等模式,达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一是由公司、合作社、能人大户直接与农民连片租用土地种植猕猴桃,贫困户直接用产业扶贫政策补助部分(果苗、架线、架柱、肥料等物资约3400元/亩入股,公司合作社连续14年按每年500元付给贫困户,使贫困户总收入达到7000元;二是实行贫困户直接用土地带动收入,贫困户将享受的国家扶贫政策部分入股,按股金进行分红;三是贫困户出土地,用扶贫政策补助部分入股,公司、合作社、能人大户出资金共同开发红阳猕猴桃种植,贫困户占有35%股份分成。另外,天峨珍珠李、宜州食用菌等产业开发模式也是资产收益扶贫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