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城乡风貌实现美丽蝶变 名镇名村试点全部开工
12.11.2015 13:30
本文来源: 建设厅
一条4米多宽水泥路,引着游客进入村中,道路两旁连片的火龙果园望不到边,进入瑶族门寨之后,60多栋新房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青山绿林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村中民族戏台、休闲广场、凉亭、瑶家吊脚楼以及特色道路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而一年前的头亮屯与河池多数贫困山村一样,房子乱搭、垃圾乱扔、粪便乱撒,让人诟病。头亮屯一年前后的巨变见证了市委、市政府全力改变河池城乡落后面貌的决心和勇气。城乡新貌新风工程实施以来,河池3.3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城镇、村落都发生着喜人的变化,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新格局城市品位悄然提升
从2012年起,全市完成各类城镇建设项目投入254.98亿元
城市面貌是一个地方的“脸面”,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环境。
曾几何时,河池中心城区建设在高山下、绿水边,自然环境怡人而令人羡慕。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地理的客观因素,市中心城区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城市功能设施不完善等矛盾日益凸显,常常被市民所诟病。
建设一个符合城市形象、满足市民需求、高品位的人居环境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前面的一道重要难题。
河池中心城区地势狭长,被南北高山夹在中间,南北距离最窄处不到1公里,地理客观因素的制约,想要改变困难重重。
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市委、市政府的决心。改变不了客观事实,可以优化布局,让城市结构更加合理。
2012年以后,市委、市政府把“城乡新貌新风工程”列入五大工程之一,更鲜明的表达对改造城区面貌的决心和勇气。
“买一块石砖,买一卷电线,都要跑一圈金城江。”市民的抱怨也是中心城区市场布局散乱的真实写照。河池城区26万人,除去11个农贸市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市场。
为改变这一窘境,市委、市政府从2012年起,先后投入5亿多元,规划建设建材、夜市、物流、小商品副食品等11个专业市场。
“我到鸿宇国际建材城转上一圈,就可以把自己想要的建材全部搞定。”正在装修房子的市民李贤说。目前,鸿宇国际建材城等多个专业市场相继投入运营,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河池的城市品位。
专业市场的投入运行也减少了市民购物来回奔波,极大地减轻了城市的交通负担。
狭长的中心城区被人戏称“两条路城市”,随着车辆增多,仅靠两条主干道疏导交通压力越发困难。
为破解交通拥堵“顽疾”,我市坚持以疏导为主,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市中心城区共开工建设包括36条道路、2座桥梁在内的26个市政路桥项目,并已完工九龙大道、江北东路改造、金城中路油路铺装、老街桥改造等15个项目;投入3000万元建成城西客运站改扩建工程;设立城区公共停车位1万多个,其中小汽车车位2500多个。一系列举措成效日益显现,城区交通顽疾正在有效好转。
此外,针对市中心城区违法乱建、违法占地以及“脏、乱、差”现象,我市强力推进“违法建设、违法占地”整治,集中开展规范养殖、占道经营、粉尘污染、环境卫生、饮食摊点排污、乱搭乱建等10个专项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2012年起,全市完成各类城镇建设项目投入254.98亿元,市体育馆广场、水电广场、民族公园、沿河两岸河道整治改造绿化等项目相继完工,市民休闲空间得到拓展,一个高品质的中心城区正逐步形成。
新环境城乡人居环境大改善
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736.32公顷,名镇名村试点全部开工建设
如今,吸引人们的已不仅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而是绿树掩映、小桥流水式的人居环境。由于历史原因,河池中心城区周边布满化工冶炼厂,居民对田园般的生活更加渴望。
2012年,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后,市委、市政府全力实施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决心将城区周边冶炼、化工、建材等企业“出城入园”,还城市一片蓝天。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大任产业园建设初显雏形,入园企业建设顺利推进。
“绿”是衡量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市把“绿”植入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城东大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隔离带上,木棉与杜鹃相映衬,构成了绿篱的造型,草地上点缀着朱槿球,整条道路营造出非常丰富的季相景观。
市城区的老虎山,曾经是著名的“癞子头”,绿化前的岩石裸露率达70%以上、山坡倾斜度大于50度、植被覆盖率不到10%。经过几年的绿化,现在的老虎山已是一片绿油油。截至2014年,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736.32公顷、比2011年增加了204.32公顷。
“绿”的建设,让河池先后荣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多个称号,这是河池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标志。同时,优美的人居环境,还让我市荣获了第八届广西市容“南珠杯”优秀城市奖、第九届广西市容“南珠杯”优秀特等奖项。
城乡新貌新风工程的春风吹遍了各大城镇,河池广袤的农村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天峨县六排镇云榜新村,一栋栋造型别致的楼房紧靠着村后的青山,与屋前依傍的绿水交相辉映,呈现出“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写意美景。该村村民都住进了两层或三层的楼房中,房屋错落有致,白墙黛瓦并以红边点缀,加上房前屋后的绿化树木,透出浓郁的壮家特色风情。
村委会主任韦鑫告诉记者,实施城乡新貌新风工程后,2014年,村里家家户户进行了立面改造、景观绿化,面貌焕然一新。
据了解,目前全市统筹推进的11个名镇和11个名村试点已全部开工,完成房屋外立面改造2385户,累计完成投资1.58亿元;城乡风貌改造开工建设房屋外立面1813户,开工率100%,累计完成投资4576.04万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42%;全市实施的12个村屯综合整治项目,75个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61个。
新生活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
2012年以来,河池共投入9500多万元,实施8个特色名镇建设;投资1.23亿元,实施36个特色名村建设
城乡新貌新风工程不是刮刮外墙、涂涂颜色、搞搞立面改造,而是把城乡风貌改造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与生产发展结合起来,与村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让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木律屯距离金城江区六甲镇政府约3公里,该屯村民莫建超告诉记者:“这里不比城里差,我们在这里一样可以享受城市般的生活。”
木律屯的变化,是2013年至2014年河池开展“美丽河池·清洁乡村”活动取得成果的一个典型。实施村貌改造前,屯内民房分布杂乱无章,建筑物多为清一色的“灰头土脸”,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差强人意。如今,屯内家家门口均摆放垃圾桶,农用车、摩托车停放在划定的停车线内,路面打扫干干净净。
我市通过村镇建设提质、特色风貌塑造、村镇规划集中行动,整合各种资源,统筹规划和建设农村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强群众内生动力。
宜州市刘三姐乡马山塘屯村民覃永良受益于城乡新貌新风工程,不仅家里房子变得漂亮了,更主要的是依托旅游发展,在屯里开了一家农家乐,今年的利润预计达13万元。
同样的情景,也出现在巴马瑶族自治县。37岁的韦克是坡纳屯村民,屯里60多栋民房改为农家旅馆后,他的身份也从外出农民工,变为坡纳游客服务中心管理员。他说,该屯每户每年经营旅馆和出租耕地收入近10万元。
在乡村风貌改造中,我市注重挖掘、汲取地方民族文化元素和特色,农村房屋风貌改造充分融合了毛南族、仫佬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元素。南丹县在风貌改造工作中荣获“最具民俗特色旅游县”称号;巴马县坡纳屯、宜州市马山塘屯荣获“中国特色村”称号;宜州市刘三姐乡流河社区入围自治区层面确定申报的3个全国美丽宜居村庄试点之一……
2012年以来,河池共投入9500多万元,实施8个特色名镇建设;投资1.23亿元,实施36个特色名村建设。今年以来,河池精心组织,深入开展“美丽河池·生态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河池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文明新风也吹进村村寨寨。在推进“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河池广泛宣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积极推进党政机关庭院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等活动,不断提升文明感召力。(龙隆 韦剑平)
本文来源: 建设厅
12.11.2015 13:30
2022年部门预算专题审议会召开
相关链接: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黄伟京率自治区人大调研组赴玉林调研
相关链接: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