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5年减贫近100万人
河池5年减贫近100万人
本网河池讯(韦永耀)“十二五”扶贫攻坚战实施以来,河池市遵循“重点治贫促发展”的工作理念,找准“贫根”,精准发力,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162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68万人,五年减贫9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7.22%下降到19.1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599元提高到2015年的6164元。开发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十三五”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形成了党政企群齐参与格局。 一是强化党政领导扶贫考核机制,明确提出了各级党政一把手作为开发扶贫第一责任人;二是建立“5321”结对帮扶机制(即:规定厅级干部每年帮扶5户、处级干部每年帮扶3户、科级干部每年帮扶2户、一般干部每年帮扶1户贫困户);三是强化干部驻村工作。选派436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全市“十二五”436个“整村推进”贫困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选派2694名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四是开展“千企助百村”行动。截至目前,全市自愿报名参加行动的民营企业有730家,落实与村屯结对共建的有499家,已落实具体帮扶协议202个,落实帮扶资金物资折款12945万元。
探索整体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 一是探索 “整乡推进” 开发扶贫。在“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市11个县(市、区)各选一个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村较集中的乡镇作为试点,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乡村风貌改造、职业技能培训、民生保障建设、生态维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7个方面投入。截至2015年12月,全市11个“整乡推进”试点共整合资金28亿余元,实施项目3000多个,整体推进效果明显;二是实施“整市核桃产业推进”。针对过去扶贫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贫困户返贫率高的现象,2012年河池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市推进符合当地实际的核桃产业。全市核桃产业从2012年的13万亩,发展到2015年的216万亩,新增200万亩。桑蚕、特色水果、特色养殖等扶贫主导产业产量持续保持全区第一,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95%。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换穷帽。 2011年以来,全市投入超过100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房、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全市1133个贫困村中,有436个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村容村貌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换穷业。 近年来,河池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提出了把旅游纳入扶贫开发工作计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开发扶贫的有机融合,探索出“个体工商户+农户”“个体工商户+基地+农户”“旅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旅游合作社+农户”五种旅游扶贫发展经营模式,旅游扶贫取得明显成效。5年来,全市通过旅游扶贫带动减贫7.55万人。旅游脱贫占全市减贫人数的8.03%。
实施生态移民挪穷窝。 采取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两种方式,将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扶贫成本高的困难群众易地搬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截至2015年底,全市搬迁贫困人口10.4万人。通过依托城镇拓展就业、依托园区转移就业、依托商业促进创业、依托劳务稳定就业、鼓励创业增加就业、依托农村保持就业,大力推动移民就业创业,确保了搬迁户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可致富。
致力扶贫培训拔穷根。 针对大石山区生存发展困难的实际,创新扶贫培训工作机制,采取扶贫培训基地“上门培训”“进厂培训”新方式,深入实施“雨露计划”,积极开展对贫困群众、对能人的实用技术培训。河池市围绕产业扶贫项目,结合课堂培训、田头培训和农家讲堂等模式,抓好农民素质培训,加快提升贫困群众自身发展素质和能力,培养一支能够带头脱贫致富和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科技型、技能型农民队伍。2011年以来,全市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余万人次,培养农村经济能人4100多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当前,贫困群众从“等靠要”到“比着干”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