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苗族自治县法院巡回法庭记事 苗山深处风景线
苗山深处的流动风景线
——融水苗族自治县法院巡回法庭记事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记者 谌贻照 通讯员 贾贞妮
4月2日上午,在离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160多公里的该县杆洞乡党鸠村的苗家木楼里,融水法院汪洞人民法庭两名法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成功调解了一起赡养纠纷案。73岁的当事人吴中谋对主办法官、汪洞人民法庭副庭长戈宁说:“这里山高路远,如果到县里打官司,我们出山最少要5个小时,法官能到这里成功调解我家的纠纷,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不在村里开庭,就在去村里办案的路上”
在戈宁的记忆里,今年4个月时间以来,他已经不下40次到山里开庭断案、调解纠纷了。
今年初,山里寒风呼啸。车子开到无法行走处,戈宁带着同事在山里徒步1公里,到怀宝镇九东村丰收屯调解一起离婚案。丈夫因车祸致残,妻子起诉离婚。顾不上冻僵的腿脚,戈宁开始庭前调解。天色渐暗,双方互不退让,调解陷入僵局。“此案不能硬判。”看着角落里神情凝重的当事人父母,戈宁意识到“就算不能破镜重圆,至少可以握手言和,而这两名老人是关键。”几天后,戈宁再次冒雪入村,做老人的思想工作:“留得住人留不住心,儿媳妇才20多岁,家在四川,她自愿承担儿子的抚养费和卧床丈夫的生活费,也是重情义之人。”第3次、第4次……汪洞法庭4名年轻小伙在风雪中来回跋涉8次后,当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融水80%的人口居住在山区,山里群众发生纠纷后,往返县城打一场官司很不容易。县法院汪洞、四荣、大浪、融水4个巡回法庭,深入全县20个乡镇96个村,让群众不出村就能解决纠纷。
汪洞法庭离县城有100公里,是该县法院最远的一个派出法庭,其所辖的怀宝、三防、汪洞、同练、滚贝、杆洞6个乡镇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为解决群众立案难、告状难等问题,4名85后法官“不在村里开庭,就在去村里办案的路上”。
2014年至今,汪洞法庭共成功调解及撤诉各类案件434件,调撤率高达84.1%,位居县法院6个民事审判部门之首。
“上门办案,是我们的基本功”
3月13日,记者曾跟着巡回法庭的几位法官在云雾缭绕的山路上一路盘旋攀越,来到海拔1052米的同练瑶族乡同练村同乡屯。此行的3位法官要为不懂汉语的瑶族妇女盘求姣上门立案。
这是一起山林纠纷案,法官们和盘求姣讲起瑶话,了解她的具体诉讼请求。然后,法官把一字一句整理好的诉讼请求“翻译”给盘求姣,告诉她将及时开庭公正判决。
立案完毕,法官们又把一份法律文书送达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赵大富手中。法官李炳铭既是审判员又是司机,他说:“上门办案,是我们的基本功。”
捧着国徽,背着电脑和文书走在乡间小道上,这是该县53位基层法官在大苗山共同筑起的一道流动的“司法为民”风景线。“圩日法庭”、“流动法庭”、巡回审判、入户调解、夜间回访、上门立案,法官们操着山里方言和壮瑶苗侗语言,在田坝上、古树下、木楼前摆开简易法庭,敲响法槌断案,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
“最受群众欢迎的‘司法为民’实践”
九筛山,距离融水县城98公里,进到村子还要爬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但是黄照光法官为了一起“民告官”的山林纠纷,3次来到这里。
第一次到山里时,村干部不冷不热;第二次进村,他没有再联系村干部,直接入户了解情况,到争议山场实地勾图。村民们感到办实事的人来了,开始积极配合。第三次到现场,黄照光找到一个切入点让双方互让互利,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黄照光深有体会:“百姓心中都有杆秤,法官就是拿秤的人,不能歪,哪怕是‘官与民’纠纷,都要公平对待。”
安太乡元宝村知桶屯群众清晰记得,2014年12月26日早晨,天气寒冷,冰凌已经覆盖在元宝山腰,四荣法庭两名年轻法官顶着寒风来到村里,对有争议的两邻里房屋进行丈量、勘测,并组织双方当事人现场调解,最终成功化解了一起多年的施工建设纠纷。
“这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司法为民’实践。”融水苗族自治县法院院长关宇感触颇深,“变坐堂审案为到山区巡回断案,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的法治诉求。”2012年以来,融水法院共执结案件916件,实际执行率达到99.1%,执行到位率为100%,连续两年被广西高院评为“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