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流浪人员呈年轻化趋势 他们为何选择去流浪

28.02.2015  10:25

他们为何选择离开家去流浪

柳州流浪人员呈年轻化趋势,亟待社会形成合力帮助他们回归家庭

今年春节,救助站工作人员为流浪人员送去年夜饭。 通讯员周全申 摄

今年春节,柳州市救助站为在柳过年的流浪汉送去了年夜饭。在救助中,工作人员发现流浪汉呈现年轻化趋势,最年轻的只有18岁。如何让这些年轻人回归家庭和社会,成为救助站开年来最大的工作热点。

怕“不自由

拒入救助站

2月26日,在柳州市救助站门口,一名年轻的残疾流浪人员蜷缩在一棵树下,他没有下肢,走路只能依靠一张小板凳帮助挪动。因救助站附近都安装有摄像头,当他的身影被摄入镜头内,工作人员很快就来到流浪人员身边。

见到流浪人员,救助站工作人员的第一反应就是将他带回站里,再询问他的具体情况以及诉求。但是“进站吃饭”这一邀请被流浪汉拒绝了。

我不要救助,只要有碗方便面就好了。”流浪汉还直言拒绝的原因是“到了里面就没有自由了”。他不愿透露姓名,只是简短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他今年31岁,5年前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双腿,因肇事司机逃逸,他至今未获赔偿。为了救治他,家中负债了五六万元。他感觉无力还钱,也不想成为家中的拖累,就选择了流浪,现在过着“一人吃饱,全家无忧”的生活。隧道、大桥底就是他的家。他感觉这样的生活“习惯也就好了”。

无奈之下,救助站工作人员拿来了两包方便面给他。拿了方便面,流浪汉离开了救助站。

接受救助后

依然选择流浪

为了让流浪人员过一个温暖的春节,今年春节,柳州市救助站上街为流浪人员送年夜饭,同时也邀请他们来站里过年。工作人员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流浪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情,让他们能早点回归家庭。

从2月17日到26日,一共有22名流浪人员到救助站过年。25日,各单位开始恢复上班,这些流浪人员也都一一申请离开救助站,继续他们的流浪生活。

流浪汉在救助站居住期间,救助站为他们准备了过年的家常菜,如扣肉、白切鸡,就是希望用这些家常菜来勾起他们思乡的情愫。但是流浪人员并不吃这一套,到了救助站,他们都很少提及自己的情况。

在登记档案中,多数受救助人员填写资料为:生活无着,流浪在外。年龄多数在30岁到60岁之间,最年轻的一个仅18岁。那名18岁的年轻人告诉站里的工作人员,父母离异后,他就出来了,找不到工作,就选择流浪。每天靠捡一些垃圾,有时一天能挣个20元钱,吃份快餐,就可以过日子了。

据统计,目前在柳州市的流浪人员大概有120人,流浪乞讨人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流浪人员”,这部分人生活无着,以拾荒为生;第二类是乞讨人员,其中分为职业乞丐、残疾人乞丐、无返乡能力的临时性乞丐等。

从流入地来分,多数来自三江、柳城、融水等地;从性别来看,都为男性;从年龄上划分,成年人最多,其次是老年人和儿童。此外,还有少数精神病患者。这些流浪人员对柳州的环境卫生以及安全带来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