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小山村领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保险金见闻
“我也领上了养老金”
——浦北小山村领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保险金见闻
2014已成过往,2015翩然而至。
去年1月自治区两会期间传出的“筹措资金39.3亿元,为全区年满60周岁城乡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为参保人员缴费提供财政补贴”的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第一项社保惠民工程的承诺,还在耳边回响。如今,社保惠民工程落实得如何?农民群众领到多少养老金?基层百姓的感受怎样?1月7日,记者走进浦北县村镇,找寻答案。
浦北县福旺镇凤山村,是一个中等行政村。全村2700多人,有373位60岁以上的老人。
冬日暖阳下,75岁的吴振礼老人坐在祠堂大门旁与村民聊着天。“往年我每个月都得问儿女们要个30、50元,孩子们也很不容易,没有什么钱给我的!”老伴走了多年,吴振礼的几个孩子都在外打工。“手上没有啥钱,想买个东西,都不行,更别说生病了,只能扛着。”那样的日子不好过。日子从2012年开始有了变化。
2012年,浦北作为自治区第三批试点县开展此项工作,从此吴振礼老人有了一个红本本,每月拿着它去镇上的农信社可以领到55元养老金。
2013年倍增计划实施,自治区政府决定从2013年1月起,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月人均基础养老金标准从国家规定的55元提高到75元。
吴振礼老人的养老金也随之涨到每月75元。“这个钱,好哟!怎么也想不到,我也能领上养老金。有了私房钱,现在我不再问孩子们要钱花,还可以给孙子们买点糖呀、本子和笔什么的!”
75元,对吴振礼老人来说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去年刚满60周岁的李大忠老人来说,则是“锦上添花”。
生活殷实的李大忠家院落整洁、粉墙黛瓦。作为老支书,两年前他带头缴纳养老保险费,去年年满60周岁,从支书的位子上退下来,开始享受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美日子。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78元、村干部退休补贴120元、退伍军人补贴50元。“我跟城里人一样,每月领取近250元的养老金。”因为曾缴纳过两年的养老保险金,李大忠每月比别人多领几元钱。“钱不多,可那是政府给我的‘温暖金’!”
下午2时,村民杨家芳揣上存折,乘车来到镇上打算把上月的养老金取出来。临近年关的圩日格外热闹,农村信用社门前排着长队。杨家芳一边排队,一边计划着取出的钱要买点肉、买点糖果和年货。“钱不算多,算是我们分享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实惠。”
陪着村里多位老人一起来镇上领取养老金的村支书,是一位壮实的年轻人。“我去年刚接班,算是赶上了好时候。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村人口的1/8,每年900元的养老金,是占全村年平均收入的1/6,这个惠民政策为村委减去了不少压力,也成了村里家庭和谐的定心丸。”
幸福承诺掷地有声,民生改善温暖人心。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不仅使城市和农村居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增强了社会安全感,最重要的是解决了我区特别是农村老有所养的问题。
2010年开始,自治区政府每年都把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列入社会保障惠民工程,累计筹措专项补助资金达150.03亿元。5年来,我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从2010年220.36万人增加到2014年底的1720.98万人,60岁以上领取待遇的老年人从2010年59.56万人增长到2014年底的530.34万人,60岁以上领取城乡居保待遇老年人占全区60岁以上老人总数73.6%。
数据下,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彰显温情。(广西日报记者姚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