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刚离大海又闯商海 转型后能够闯出一片新天地
刚离大海 他们又闯商海
历经大海锤炼的渔民,具有坚韧不拔、不惧风险的品格,转型后往往能够闯出一片新天地
广西新闻网 -南国早报见习记者 陈诗圆 记者 钟亮
掌舵出海、撒网捕鱼……站在钦州港繁忙的码头,曾经的渔民刘月伟眺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感慨万分:如果“不出意外”,他的人生轨迹将如大多数渔民一样,延续着父辈出海捕鱼的传统生存方式。然而,如今他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在新一轮钦州开发热潮中,越来越多的渔民在失地失海后成功转型,在商海大潮中继续破浪前行
劳丹妮
失地失海
信心满满开超市
坐在记者面前的劳丹妮,漂亮、自信,浑身透出一股干练。作为一家超市的老板,超市开业不到半年,她已把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
劳丹妮曾是灵山县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嫁到钦南区大番坡镇海下村后,丈夫忙于海产养殖,她成了一名家庭主妇。
近年来,钦州经济步入快车道,海下村被整村搬迁,住进了茂盛安置小区。“离开了土地,生活来源一下没了,心里感觉空空的。”劳丹妮和丈夫为未来发愁。
迷茫之际,劳丹妮试图寻找出路。她想开一家超市——小区有数千居民,生意肯定红火。可她和丈夫从未涉足经营,想到办证、进货、找铺面等一大堆事,不禁发起愁来。
为帮助失地农民创业,大番坡镇政府在茂盛安置小区设立了一家创业服务公司,统一管理小区铺面出租事宜。为鼓励失地农民开店,头一年租金全免。
劳丹妮找到公司,道出了自己的顾虑。没想到,创业公司不仅给她安排了一个250多平方米的铺面,还帮她联系办证、进货。
今年3月,劳丹妮的家年华超市正式开张。细心的她还在超市门前摆上桌椅、装上电视,把超市打造成集便民、娱乐于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人气旺了,生意自然水涨船高。几个月下来,生意很是红火。
试业的结果,让劳丹妮信心十足。如今,她还把二楼铺面也租了下来,准备扩大规模。
生意好了,身份变了,劳丹妮又开始注意起自己的形象。如今,每天出门,她都穿着得体的套装,化着精致的淡妆,脸上挂着含蓄的微笑,步伐沉稳而自信。
如今再提起征地搬迁,劳丹妮感慨万千。她说,失地失海,意味着多年的生活习惯和收入方式改变,“但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心,抓住机遇,总会东山再起”。
刘月伟
靠海吃海
失海渔民成商人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果子山村的刘月伟,每天一大早就来到他的工厂,忙着派活、接电话、联系业务。曾经是渔民的他,依然过着“靠海吃海”的生活。不同的是,他的身份已不再是渔民,而是商人——2008年,他成立了绿源天然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专门出产即食海蜇。因此,还有人送他一个外号“钦州即食海蜇之父”。
刘月伟认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与大海息息相关。随着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刘月伟和其他村民成为了“失海渔民”。上岸后,刘月伟同样经历了转型阵痛,苦苦寻觅出路。
一天,苦闷的刘月伟来到村头的海边,发现滩涂上有不少被海浪冲上来的海蜇,似乎看到了一线商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钦州湾的渔民总把捕捞到的海蜇卖给广东商人,而刘月伟也从1986年开始在海上捕捞、收购海蜇,在家粗加工后卖给粤商。
“一桶70公斤重的海蜇半成品只能卖70元,而粤商收购后进行深加工,可以卖到400元。”刘月伟说,巨大的利润,让他萌生了将海蜇深加工的念头。
尽管有多年海蜇捕捞、贩卖经验,但对海蜇深加工,刘月伟却一无所知。为取得海蜇深加工技术,他多次跑到广州取经,却空手而归。
失落的刘月伟并不死心。2007年初,借着与钦州港工商分局干部前往广东“参观”海蜇深加工工厂之名,他终于偷学到了真经。“他们都说这叫‘偷师’,说得一点都没错”。
回钦州后,刘月伟就做起了海蜇深加工。此时,销路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难题:在当时,钦州人都不吃海蜇,因为新鲜海蜇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老百姓都避而远之。
为打开市场,刘月伟每天提着“即食海蜇”到各单位、超市、工厂、酒店,让人免费品尝。
经过多年推广,如今,“即食海蜇”已逐渐被钦州人所接受,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刘月伟的产品也已经远销国内外,而果子山社区的100多名村民在他的带动下,也加入转型行列。
黄文芳
多次创业
“海妹”找对路子
不惑之年的黄文芳,是一名典型的海妹。
因家庭贫困,她9岁才有机会入学读书,初中毕业后,就回家收稻谷,凿蚝蛎,抓虾蟹。她希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家里的贫穷面貌,但生活却一直没有很大改观。
钦州港开工建设时,她开始在一个简易市场卖青菜。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施显彬。
婚后,黄文芳觉得办教育有意义,遂办起了钦州港第一家幼儿园。可幼儿园人气不旺,没多久,她又回到市场,摆起了地摊,后来又卖过咸鱼,可都因无利可图放弃了。
1996年,黄文芳开起了一家猪脚粉摊。由于诚信经营,生意红火,晚上回家,她终于可以“数数钱了”。
做饮食很辛苦,但对自小在海边长大的黄文芳来说,操劳不在话下。她热情又勤快,总给顾客宾至如归的感觉,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2001年,黄文芳将粉摊升级成了快餐店;2004年,她又开了一间卡拉OK餐厅,可餐厅生意清淡,黄文芳十分焦急。
顾客吃饭不唱歌,吃完饭总会唱吧?一年后,黄文芳同时开起了酒楼和KTV歌厅。路子走对了,生意又火了起来。
黄文芳又计划着扩大经营。找到了场地,却缺乏资金,当向亲友借钱时,大家都反对她冒险,不少人还泼冷水:“你想钱想懵了,快收手吧。”
那段时间,黄文芳显得郁郁寡欢。幸好丈夫施显彬鼓励她:“我相信你有能力把大酒楼做好、做成功,资金不足就向银行贷款!”
酒店扩大营业后,生意果然兴隆。只一年时间,黄文芳就把银行贷款还清了。谁知,房东见黄文芳的酒楼生意兴隆,便要求租金翻倍。黄文芳又一次面临考验。无奈之下,她只好寻找新的经营场所。经过几个月奔波,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新酒店装修得高端大气。虽然改换门庭后一度亏损,但她精心管理,如今年营业额已过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