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鱼类从上世纪70年代140多种减少到现在60多种

09.04.2015  15:06

执法人员从地笼里取出小鱼虾。

    每年的4月1日~6月1日为珠江流域的休渔期,禁渔期间严禁所有捕捞活动。那么漓江作为珠江流域的一部分,桂林人民的“母亲河”,里面的鱼类到底还有多少?这些年来相关部门是如何保护漓江的鱼类的?如何让漓江鱼类得到有效保护?近日,记者跟着渔政的工作人员在江面上进行了巡江,了解漓江鱼类的近况,也目睹了一些危害漓江鱼类的做法。

    记者亲历:工作人员巡江一天 缴获地笼1000多米

    4月1日是漓江禁渔的第一天,当天早上9点,桂林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大型的放鱼活动。而对于渔政工作人员来说,这只是今年禁渔工作的开始,接下来他们还要进行几天的巡江。

    早上9点半左右,巡江正式开始,一组工作人员在市区巡江,另一组要从市区开船到平乐巡江,记者坐上了船,跟着工作人员一起往下游开去。

    船上共有渔政工作人员8名,还有一艘快艇跟随,加上开船的师傅共有10余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他们都会进行多次巡江,巡江的主要内容就是查处漓江里的各类违法行为,其中包括查处地笼和电鱼等行为。

    由于下了雨,江面显得有些浑浊,大船在缓慢地行进,一路跟随的快艇则来回穿梭进行巡逻。船开了半个小时左右,来到了七星区卫家渡附近,眼尖的工作人员突然有所发现。

    “快停船……”原来,工作人员发现了地笼。但记者怎么看都看不出来有地笼。

    很快,快艇靠了上来,记者跟随几名工作人员一起上了快艇。开到江边后,工作人员用桨一捞就捞出了地笼。并迅速地用手将地笼扯住,随后拿出一把刀将绑在地笼上的砖块和地笼分开,使劲往上扯。

    一米、两米、五米……地笼越扯越长,几分钟后,一条长二三十米的地笼被扯了出来。

    “那里还有一条!”工作人员刚扯完一条,又有了发现。他们采取同样的方法将另一条地笼扯了出来,记者看到,地笼都有二三十米长,直径约20厘米。每个地笼分成数节,有些地笼绑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长四五十米的“长龙”。

    “你们是怎么发现地笼的?”记者有些疑惑。

    工作人员说,不法分子在放地笼的时候一般是在晚上,为了能让地笼沉下去,往往在地笼下面放一个砖头,同时在上面绑一个大的塑料瓶子以显示地笼所在的位置,一般来说有几个大瓶子漂浮的地方都会有地笼。扯地笼不仅是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因为绑了砖块,加上泥水,原本很轻的地笼在江里放置久了后就显得很沉重,所以一个人扯几个地笼后就很疲惫了,必须要轮流上阵。

    很快就到了中午。这时大家已经清理了好几个地方的地笼,草草吃完午饭后,工作人员没有休息,而是继续往下巡逻,直到下午5点左右,一共清理了三四十条地笼,加起来长1000多米。

    工作人员在大船上将地笼逐一清理,记者看到,无一例外的是,每条地笼里面都只是小虾小鱼,连二三两重的鱼都难以看到。经过清理,工作人员将一些还存活的小鱼放生,并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地方将地笼全部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