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生态回归 造“绿色海绵体”

16.11.2017  15:57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市民的眼中,园博园可算是一个“大公园”。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它可算是一个“绿色综合体”,承载着人们关于绿色、生态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想象和期待。

  昨日,在园博园建设工地走访时了解到,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筑固绿色生态基底,贝丘遗址、采石矿坑、湖泊水域、雨水花园……每一个元素、每一个景点,都在演绎生态回归、变“”为“”的生动故事,也展现了更有温度的民生情怀。

  南宁园博园将通过生态保护、矿坑修复和海绵规划等策略,实现生态功能的最大化,努力将本届园博会打造成为融合“中华情与国际范”、体现“民族风与地域美”、展示“历史悠与山水奇”的一届园林盛会。

   生态保护:

  保护梳理现有的山水格局

  昨天,来到园博园建设工地看到玲珑湖上的东盟馆雏形初显,旁边的小山坡已种上绿树,周围绿树摇曳、波光潋滟,仿佛一幅曼妙的山水田园画。

  “玲珑湖是园博园的三大水体之一,我们借助原有的坑塘进行设计,没有过多地进行土方处理,而是将原有的塘埂清理掉,借助地形的自然漫溢,形成玲珑湖的湖面。”提起生态园博的建设,中国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园博园现场项目经理及景观项目负责人张景华颇为自豪,“园博园的各个景区避免大挖大填,实现对现有的山水格局进行保护和梳理。

  园博园的整体地形地貌丰富多变,丘陵起伏,江水蜿蜒,植被良好,具有山、水、林、泉、湖等优越的造园条件。

  南宁将秉承“生态、文化、共享”理念,致力打造“不一样的、独具特色的园博会”。生态的园博,主要通过生态保护、矿坑修复和海绵规划来实现。本着“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现状植被”等低影响开发的建设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对规划区内占地43%的丘陵、河流、水塘等地貌及文保遗址,给予原生态保留和保护;园内将设置清泉花谷、矿坑花园和东南亚植物园,大力推广生态建园理念。

  “生态园博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我们通过打造生态园博,以实际行动落实好十九大精神,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张景华说。

   海绵规划:

  园博园将成“天然的绿色海绵体

  道路两旁将建设生态植草沟,园区内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随处可见……在当天的走访中发现,在园博园各个园区、景区以及道路的建设中都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南宁被列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我们也努力把园博园打造成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示基地。”张景华表示,这片276公顷的工地将成为南宁市有史以来最大的环保试验场,各种低碳、节能、生态修复与保护的新技术、新工艺将在此运用。

  南宁属于多雨城市,径流总量大,园博园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主要以排为主,通过玲珑湖等三大水体消纳降雨,通过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绿化生态设施实现立面减排,净化水体。

  园博园将倡导低影响开发,进行节约性的海绵建设。经过对园博园的汇水分区、降雨降水量、污染物的控制率进行精准的测算后,设计方决定在园博园内减少市政管网、透水铺装的建设,雨水主要以地面直排、散排的方式进行处理,以最经济的方式构建园博园的海绵规划。

  “完成建设后,园博园就是一个‘天然的绿色海绵体’,下雨时可饱吸雨水,干旱时可‘吐’水浇灌花草树木。”张景华说。

   矿坑修复:

  废弃矿坑即将变身“生态花园

  园博园的建设区域内有多个废弃的矿坑,这些矿坑为原来的采石场。未来,将通过生态修复变身为“生态花园”,成为生态修复的样本。

  昨天,来到名为“落霞池”的矿坑修复现场看到,为了方便观景水廊和水行栈道的建设及对矿坑崖壁进行加固,现场建筑工人们正在放管抽水。

  “落霞池将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生态修复的方式进行建设。”园博园主体工程规划组工作人员史进表示,计划在山坡上种植三角梅,同时加固矿坑周边的岩体,建设观景水廊等,使落霞池成为景观良好的生态花园。

  落霞池被称为“园区最美矿坑”,除它本身呈现出心形的形状外,在傍晚晚霞也会倒影在水面,波光粼粼、霞光辉映、美不胜收。

  园区一共保留了7个像落霞池这样的矿坑,它们都将因势而建,进行生态修复,落差较大的矿坑将设计有瀑布,其他矿坑则修建水行栈道、高层栈道等,融入游人可以参与体验的活动空间,打造休闲、体验、游览的立体生态花园,达到生态治理和景观美化的目的,也有利于后期矿坑趋于生态的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设计,既展现了生态修复的成果,也在时刻提醒游客,绿水青山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这片绿色宝地。”史进说。

  第十二届园博会通过打造“生态、文化、共享”三大特色,让市民、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