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义禄的山水画艺术印象
潘义禄先生在作画。
潘义禄先生近照。
潘义禄作品《情寄漓江春》。
潘义禄作品《山雨欲来》 。
中新广西网5月14日电 (帅民风)中国山水画在历代画家们辛勤不辍地探索下,逐步形成并完善了渗透着民族文化意蕴的形式意趣与笔墨技法。如早年师从荆浩、李成的“善与山传神”的范宽,就十分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以雄健老硬的短而有力的雨点皴(也称披麻皴)的笔墨技法,即范宽“山之骨法”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而形成被后人称颂便是其中一例。
师古人,承传统,求创新,则是每一位画家的立足之道,也是其发展之道。据文献所载,宋代之后师法范宽的画家甚多,如黄怀玉、纪真、商训、宁涛、李唐、马远、夏圭、“元四家”、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等。近现代以来,中国山水画的画家们,一边接续着传统,一边关注着现时,在重视“师法造化”的过程中凸显“写生创作”的实践意义与学术价值。他们为造化传神,为祖国山水立传,自然之生趣与艺术家情感一并于山水景致中呈现出来。
出生于1930年,至今已从事山水画创作70余年的潘义禄,是一位让人十分尊重的居住于桂林阳朔的国画家。他自幼受其母亲之熏陶,后随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帅础坚研习绘画,自此“笔耕不辍”地追逐“当一名画家”之梦。而潘义禄正是在这一追逐“当一名画家”之梦的推动下,以“勤能补拙”、“ 取法贤者”、 “师法自然” 、“美自我成”的信念为其研习山水画之座右铭,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把“驻足漓江”为其一生山水画创作基地,在苦修传统百家山水技法之基础上,脚踏实地地进行他的漓江山水画之“写生创作”。
常言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当代中国山水画可谓风格多样,观念各异,异彩分呈。山水画画家大都立足各自所处的地域文化,从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视角对传统山水画进行现代性的阐释和现代审美心理的转换,体现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状态。从这一发展现状来看潘义禄的山水画,特别是青绿山水,不仅入时入流,且具品味而别有一番情趣。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独好范宽之“山之骨法”的潘义禄,且能像近现代众多优秀山水画家,如徐悲鸿、帅础坚、李可染等那样兼融西方绘画技法于山水画作之中,得山水之形神而具雅俗共赏之品味,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换句话说,潘义禄以范宽之 “山之骨法”和“光色”与“墨色”之糅合趣味展现出一种沉涩而不失清妍、绵密而不失疏朗之样式,逸气地体现出桂山漓水之自然形神和人文形神。可见一种民族艺术的审美精神,往往可以通过探讨技法的造型性、色光的情韵性以及趣味的形式性而得以展现。
其二,潘义禄的山水画不仅呈现出范宽之“山之骨法”,也呈现出承继着中国山水画之传统笔墨精神,即三可(可观、可游、可居)和三法(平远法、高远法、深远法)的中国气韵。如其精品《垌乡情》、《漓江颂》、《日月同辉》、《碧水映朝辉》等,就是在继承传统青绿山水的基础上融现代色光原理的代表作品,反映出画家勇于实践,善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其三,他确实以自己的实力和成熟的个人风格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关注。从1956年起便有作品参加广西省美展的潘义禄,历年作品多次选送地方、全国、海外书画大展,三十余次获奖。
特别是1991年创作《阳朔揽胜》之山水大作后,他便接二连三地被邀请创作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大型山水画如:曾应邀为北京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及广州国际会议中心惠州厅…… 作画陈列和收藏。1992年还应中央军委总参管理局之邀到北戴河为邓小平、杨尚昆、刘华清等首长的厅室作画。多年来不少作品被地方、中央一些部门征作礼品馈赠国内、国际友人。
此外,他还先后在北京、桂林、深圳、佛山、肇庆、香港、西贡等地举办过多次画展,成绩斐然。他现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桂林市美协理事、阳朔画院第一、二届院长。(作者:帅民风系广西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艺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