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灯”到“欢庆灯” 延续700多年的临桂牌灯

13.02.2016  13:39

  “咚咚锵,咚咚锵……”伴着强力而有节奏的锣鼓声,在临桂四塘镇太平村委塘北村里,村民秦师傅等人拿出珍藏已久的传统牌灯,欢欢喜喜地舞了起来。

  才一会儿工夫,秦师傅就为记者表演了延绵起伏的“灯龙”、“穿插小跳”等动作,还摆出了特殊“品字灯”的造型。欢乐的锣鼓声也引来村里的孩子们跟着嬉戏,过年的气氛也被烘托得越发浓郁……

  牌灯表演是盛行在临桂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多在重大的节日进行,每次表演阵容往往超百人,舞灯手手持特制牌灯跟着鼓乐舞出各种造型、动作,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也成为当地节日里的一道文艺盛宴。

  村民们在练习牌灯

   牌灯延续700多年

  年假期间,记者专程来到了临桂四塘镇太平村委辖区的塘北村。村子距离原临桂县城有十多公里,是最为著名的“塘北牌灯”发源地。

  据村民说,临桂多个村子过去都有牌灯表演队,每逢过年过节、欢庆大事,各村都会派出表演队,各家争鸣很是热闹。但现在因为表演机会越来越少,不少村子的牌灯早已束之高阁,唯有塘北村的牌灯表演队还常年坚持排练。

  记者看到,塘北村的牌灯外形酷似多米诺骨牌,晚上表演时透明箱体内会点上一盏装饰灯,箱体上绘有水浒108将的造型图案。

  村民回忆,当表演开始,长号吹起、锣鼓喧天,百余名舞灯手手举的牌灯投射出暖暖的色调,灯箱上的造型图案会非常醒目,表演队一路走一路摆出各种队形、造型,村里男女老少夹道看表演,为节日营造出吉祥喜庆的气氛。

  据悉,临桂塘北的牌灯表演艺术起源于元朝末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最早时,牌灯也叫‘英雄灯’,是由民间武人练习武术时使用的木棍演变而来的。”村民介绍说,“当时,元朝政府高压统治引来不少草莽英雄揭竿而起,元政府因此颁布了禁止民间习武的禁令,而为了能暗中习武、纪念反元英雄,桂林临桂一带的村民就用习武木棒串起十多斤重的牌灯,‘以舞授武’暗中练习、强身健体,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舞牌灯的年俗。”

   牌灯赋予欢庆祥和的意义

  然而,700多年的时光飞逝,祖国也越发繁荣昌盛,塘北牌灯早已告别“以舞授武”的阶段,而是作为一项颇具观赏性的年俗表演不断发展、变化,被人熟知……

  其中,最明显的一处改变,要属牌灯数量上和表演形式上的发展。最初,牌灯表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保持16只灯具的规模,解放初期发展为32只,后来又增加到81只。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群众喜欢表演牌灯的愿望及节目发展的需要,数量增加到108只,取名为水浒108将,并由民间艺人绘上水浒108将的肖像。

  过去,牌灯表演动作较为简单,只是重复“交叉”、“洗牌”的动作。而从2002年开始,塘北牌灯在上级文化部门的建议下,进一步得到了整理、提升——— 在原有牌灯表演使用长号、剧团鼓、大锣等的基础上,增加了唢呐激情欢快的调子。牌灯在动作上巧妙地融入了秧歌舞步和武术套路,增加了“洗牌、叠牌、竖牌、叠花、提花”等全新的表演形式,达到“乱中有序,变中见奇”的效果。

  另外,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牌灯融入了不同的艺术造型。根据现场指挥,舞灯手挥舞着牌灯可以组合出各种字形、景区图案等等。同时,队员跟着动感的节奏,队形阵容不断变化,时而似轻盈飞舞的飞龙,时而列成武术方队、振臂高呼,时而开出“腊梅”、层层绽放,甚至排出桂林象鼻山的造型,融入了更多欢庆、祥和的元素。

   牌灯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牌灯这一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的民间艺术形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它作为临桂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屡次现身重大节日或庆典。

  据了解,近年来临桂塘北牌灯队先后参加了桂林市组织的“首届龙年民间艺术节”、“三月三”、“两江国际机场通航庆典”等大型活动。精彩的表演,创新的形式,好评如潮。

  另外,塘北牌灯队还曾作为广西唯一一支表演队,参加某公司主办的西湖国际狂欢节。当表演队员们右手举灯,左手叉腰,随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欢快音乐翩翩起舞,漫步在西湖边的国际友人一起狂欢时,“塘北牌灯”也走出了广西,为国际友人所认知。不但倾倒了西湖畔的观众,也成为当日媒体追逐的焦点。

  而就在2012年,塘北牌灯还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努力下,被列入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原本用于牌灯表演的服装、道具得到了修缮、更新,民间传承人也受到保护。

   牌灯是代代相传的情怀

  但实际上,在获得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殊荣之后,每每谈起牌灯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塘北村村民总会觉得责任重大。

  村民说,虽然现在村里始终坚持练习牌灯舞步,但年轻一辈的传承人大多都需要到外地务工、就业,练习时间没法保证。另外,一些大型演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牌灯已经很难有上世纪80年代末的“黄金时代”了。

  不久前,村里原本用于排练牌灯节目的文化室因为年久失修、大雨等原因严重破损,而光靠村里人的能力,如果没有一个带头人,是很难修缮的。所以也需要有关部门到村里多走走,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村民说:“我们从小是看着、耍着牌灯长大的,牌灯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一份情怀。不少村里孩子即使身在外地,只要谈起村里的牌灯艺术,都会觉得骄傲、自豪,我们也希望这门艺术能一代代传递下去。”

  记者陆鑫 实习生唐剑侠 文/摄

【 编辑:利雪娟  作者:陆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