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解决村民出行难,修路扶贫奔小康
灵山:解决村民出行难,修路扶贫奔小康
本网灵山讯“行路难”是贫困地区一大共性问题,也是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解决群众“行路难”更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问题。“要想富,先修路”“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没路没富”“路通财通” “一路通、百业兴”……这些话的道理可以说自古以来老幼皆知。但是,路要怎么修?钱从哪里来?这些一直困扰着灵山县贫困村老百姓的难题,近几年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灵山县“十二五”整村推进贫困村48个,2011年贫困人口16万多人,没有修建硬化水泥路的村25个,全长450公里。2011年前,这些贫困村每年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从2011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在扶贫攻坚“整村推进”工作中,提出了“扶贫先修路,脱贫奔小康”的交通扶贫口号,深入开展“县镇村道路通畅三年大会战”活动,建成农村公路、城乡公交、农村客运三个网络,提升贫困村交通运输发展、保障、服务群众脱贫致富和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等四种能力。到2014年,全县389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通达率100%,5676个自然村已有3689个通水泥路,通达率65%。初步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镇、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工作责任。 交通扶贫老百姓期盼、上下关注。该县切实担负起交通扶贫工作的重任,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扶贫的重中之重,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具体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资金筹措、项目实施等具体内容,强化督查考核,督促有关部门抓好工作落实。从2011年开始,着手做好规划、融资工作,迅速掀起道路交通扶贫攻坚战的热潮。毗邻镇村加强沟通协作,抓好跨镇跨村项目建设工作,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县交通运输部门主动承担起交通扶贫的重要责任,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发改、扶贫、财政、国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政策指导、资金保障和行政审批服务等工作,为开展交通扶贫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共同奏响交通扶贫大合唱。在三年大会期间建设通行政村水泥公路300多公里,通自然村公路700多公里。大会战的启动实施,对增强交通设施对消除贫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2011年至2015年共投入建设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437个,总里程1208.8公里,计划总投资43082万元,截止到目前,共完成建设1133.8公里,完成投资39966.6万元,完成计划的92.8%。
创新运作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机制就是生产力。该县针对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重、投资额度大、时限要求紧的实际,采取创新的机制创造交通扶贫建设的奇迹。其一,创新投资机制高效建,用足用活用好中央和自治区层面加大扶贫开发的重大利好机遇,使农村公路建设先行一步、快走一拍。其二,创新融合机制共同建,凡涉及资源开发的镇村,做到与资源开发企业积极对接,建立农村公路共建共管共用机制,修路架桥,惠及群众,造福子孙。凡是能整合共建的道路,积极推动共建,使农村发展与资源开发共同繁荣。其三,创新工作机制抢先建,对自治区、市力安排的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哪个镇村建得快、建得好,县里就给予多补重奖;哪个镇村建得慢、建得差,县里就给予少补重罚。2011至2014年,全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631.2万元,整合其它部门资金5155.48万元共9786.68万元进行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405条381.235公里,其中砂石路49条87.94公里,水泥路356条293.295公里,桥梁14座179延米,人饮工程7处,涵垌桥5处,排水沟2处,受益人口达110112户551294人。2015年计划投入扶贫资金804.68万元7条砂石路16.3公里,55条44.95公里,5座桥,1处人饮,3处排水沟,2座水坝,1处涵洞。
部门齐力攻坚。 该县积极探索新时期交通扶贫有效实现途径和模式,不断加大攻坚新力度、不断完善攻坚新政策、不断推出攻坚新措施,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灵山县交通扶贫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发改、财政、交通、国土、扶贫等部门履职尽责、形成合力,全力推进“交通扶贫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201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特事特办”措施安排资金,出人出力,全力攻坚。当年,各部门筹集资金4920万元建设贫困村通建制村水泥路项目18个,建设里程123公里,解决了佛子芳兰、象山、太平稔佬、那隆、屯仁、新圩茶田、陆屋华麓等18个贫困村的行政村通水泥路问题,实现全县48个贫困村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2014年,全县建设贫困村通自然村水泥路项目197个,总里程185公里,总投资5600多万元,解决了312个贫困村的自然村通水泥路问题。
注重宣传引导。 交通扶贫关系千家万户、受益父老乡亲。该县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支持、参与、投身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多种方式和媒介,广泛宣传交通扶贫的政策、措施、经验和典型事迹,动员群众舍小利、为大家,不因一棵树、不因一面墙而阻挠、影响公路建设,在全县形成人人参与支持、个个关心帮助交通扶贫的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
现在,该县已有65%的自然村已经修建了水泥路,贫困村中85%的群众解决了“行路难”问题,2014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265元,他们真正享受到了交通扶贫的实惠,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一部分群众也过上了“楼上楼下”“出入开小车”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