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罗马难民营里的无奈生活
罗马蒂布尔蒂纳火车站的高架桥旁,铁丝栅栏和遮阳布圈出了一方天地,将这里与外面的繁华喧嚣隔离开来。这里就是意大利红十字会和罗马市政府为难民建立的临时栖身之所。
难民营门口挂着醒目的红十字和罗马市徽,遮阳棚下身穿红衣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从营地外隐约可见一顶顶雪白、军绿的简易帐篷,栅栏上晒着五颜六色的衣裤……
目前,这里容纳了200多名难民,其中90%来自厄立特里亚,其余来自阿富汗、巴勒斯坦、利比亚、叙利亚等受战乱和贫穷困扰国家。
难民营里的小伙子阿里来自厄立特里亚。阿里在家乡服了15年兵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让他对生活感到无望。
“不逃出来我可能会死,逃出来至少能看到希望。”他说。在凑够了2200欧元后,阿里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蛇头手里。他从家乡出发,首先到达苏丹,然后来到利比亚。最后在一个深夜,阿里和几百名难民登上拥挤不堪的船只,踏上了穿越地中海的“死亡之旅”。
“船在半路就出现了故障,那时候我已经彻底绝望了。”阿里说,所幸“无国界医生”的救援船及时赶到,挽回了一船人的性命。
如今,阿里来到难民营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我渐渐看到了希望,感觉自己现在像在‘天堂’一样。”他说。对于未来的梦想,阿里说自己有朝一日还是要去荷兰,在那里开始新的生活。
对于难民营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意大利仅仅是中转站,最终的目的地还是经济情况更好的荷兰、德国、瑞士等国。
难民营的工作人员乔治·德·阿库蒂斯介绍说,《都柏林协定》规定非法移民事务应由第一入境国负责处理。难民们为了规避身份认证,纷纷从难民接收中心逃了出来,在城市内游荡。设立难民营主要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为他们提供食宿,让他们免于露宿街头。
在这里,难民的流动性很强。“大多数人只是待上三五天,稍事休息,就会前往下一站,”阿库蒂斯说,“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在其他欧洲国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难民营里随处可见的大多是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年人,他们会友好地用英语打招呼,会炫耀骑自行车、点球等各种“绝技”吸引人们的视线,在他们脸上很难见到忧愁的表情。
相对于许多故乡的同龄人,他们是幸运的,能够逃过生死劫难,找到一个短暂的容身之所,甚至为未来做些打算。但是,今后来到这个城市的难民却还前途未卜。
阿库蒂斯说,难民营的财政支持来自政府,民众也会捐献物资。但是,相对于每日的消耗,难民营的资金已经捉襟见肘,而今后的资金来源还没有着落。
“我们也不知道这座难民营究竟还能支撑多久”,阿库蒂斯无奈地说。
【 编辑:覃晗 作者:罗娜、宗蓓蕾】